网站首页 > 中南好书 > 详情

湘江副刊·悦读丨《绣虎少年》:绣出一个未来

来源:湖南日报作者:编辑:李意一2024-06-14 10:46:17

编者按

将儿童小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结合,为少年成长与文脉赓续铺陈一道厚重的人文底色,近日,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汤素兰新作《绣虎少年》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绣虎少年》是中国首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为书写题材的儿童小说。该书通过残疾少年梓屹的成长追寻与湘绣技艺的传承创新双线交织,串联起几代湘绣人的命运轨迹,描绘出时代变迁的生动画卷。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有对特殊群体的关怀鼓舞,以温暖与希望贯穿始终。

本期悦读版特推荐作者创作后记,让读者看见作家为人民书写的初心,看见绣虎少年“乳虎啸谷”的力量。

汤素兰

2023年暑期,我带学生到贵州丹寨采风。在一家蜡染作坊见到了三个男孩。其中一个是来自北京的服装设计师,他以蜡染为工艺设计的服装亮相过伦敦时装周。一个是刚从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想将整部苗族古歌以蜡染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一个是在北京一所职业学院任教的老师,趁暑假回到他成长的蜡染作坊看望母亲,并学习蜡染。这个男孩的母亲是一位独臂画娘,失去右臂后,她用左手画蜡,挣钱供一双儿女上了大学,如今她的女儿在当地一所高中教书,同时在学校开设蜡染课程,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曾去国外留学,回来后在北京一所职业学院开设工作坊,将传统蜡染融入现代工艺,与国内顶级服装品牌合作,让深山蓝花在都市绽放。

在贵州的山寨里,画蜡和印染是女子从小学习的手艺,当地的蜡染作坊里,埋头画蜡的几乎都是女子,工作坊墙上挂的那些技艺精湛的省级、国家级蜡染传承人照片也是清一色的女性。这三个男孩实在太过抢眼,他们的出现带来的信息是如此丰富,以至于让我联想到了湘绣,在我们的湘绣传承中,是不是也有男孩子呢?

第一个拿蜡刀画蜡、第一个拈起绣花针绣花的男孩子,就像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一样,也是意义非凡的。他们需要有勇气改变世俗的看法,打破人们传统刻板的印象。而事实上,当蜡染、湘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现代社会,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更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探索更多种可能性。

我回去查找资料,果然有一个“绣哥”,他在靖港古镇开了一家“御绣如意”绣庄!

于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我走进“御绣如意”绣庄,见到了“绣哥”蒋桐万。

蒋桐万年幼时因小儿麻痹症致腿部残疾,大学时代在工艺美术学院接触湘绣,拜工艺美术大师、湘绣鬅毛针法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为师,成为了湘绣“绣哥”。

蒋桐万记得自己第一次拿起绣花针时,感觉像被“烫”到一样,手也在不停地发抖。他一路走来其实很吃力。最初选择湘绣,是觉得湘绣这份能坐得住的工作适合他,他只想为谋生而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但在大师的指点和自己的颖悟中,他将湘绣和年轻人感兴趣的一些事物搭配在一起,融入现代思维,发现了湘绣的新天地,爱上了这针尖上的艺术。

在蒋桐万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幅仿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构图的黑猫;他曾绣制黄永玉国画《藕花无数满汀洲》,得到黄永玉本人的认可;他以湘绣形式呈现油画和照片,令人耳目一新。2023年是蒋桐万进入湘绣的第13个年头,他被评为望城区非遗传承人。他经常受邀到学校和图书馆给小朋友和湘绣爱好者上课。他告诉我,他已创作70多幅作品,也带了一些徒弟,接下来他期待有一个他和徒弟们的湘绣作品展。

接下来的大半年里,蒋桐万的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回。我想为湘绣传承和少年成长、残疾人的新路写点什么。于是,在一个凛冽的冬日,我再一次来到靖港古镇,对蒋桐万进行采访,同时征得他的同意,打算以他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一部关于湘绣、关于残疾少年成长的小说。于是,就有了这部《绣虎少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