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陈彦 秦 舷 陈加宁 李静怡 成静岚 张盟编辑:张云帆2024-06-25 10:47:16
经世致用思想是湖湘文化的精华与内核,深刻地影响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当历史的车轮走向明末清初,一位湖南人将这一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以后一代代有识之士和革命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他就是一代“愤青”王夫之,毛泽东眼里的“东方黑格尔”。
从“愤青”到经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当大明最后夕阳余晖落下,有这样一个人对光复明朝的理想矢志不渝,坚毅地反清复明,这个人就是王夫之。经过多年斗争,在抗清未果后王夫之毅然选择了隐居,并写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自勉联,他只要出门,哪怕是晴天,都要穿上木屐、打开油纸伞,意思是:不踩清朝地,不顶清朝天。即便是晚年,有清朝官员来拜访王夫之,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然贫病交加,但他拒不接见官员,并写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历史的进程并不会被一个人的倔强所改变,看清未来的王夫之开始著述讲学,总结经验和教训,思考中华文化今后的命运,主张实事求是,反对空谈义理,总结提炼出“经世致用”学说的四大思想内核,最终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这一经学观。
从晚年籍籍无名到文化承上启下者。1690年的一天,年迈的王夫之早已为自己作下墓志铭:“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这简短的墓志铭,有着立志复国未成的孤愤。真正的文化思想者常常是孤独的,1692年正月初二,王夫之在凄凉与孤独中去世,终生没有剃发,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48年。他的学术与思想也未得到重视,一百多年间鲜有人知其姓名知其思想。但历史之所以有趣就在于它不喜欢平铺直叙,当时间来到晚清,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国内外事件后,曾国藩等有识之士认识到大清已危机四伏,并为此寻求出路。这时他们发现,王夫之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正是当时最需要的,于是开始对其思想重新发掘。至清朝道光年间,随着《船山遗书》的出版,王夫之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近代湖南文化精神的塑造。
从湖湘人士的启迪者到湖湘学派的代表者。此后,王夫之的思想逐渐成为一代代有识之士重要思想源泉,激励着那个年代的人为救亡图存寻求出路。谭嗣同就由其“道不离器”的思想,得出了“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的结论,为维新变法找到依据。章太炎则评价“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更是喊出了“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为普鲁士。若道中国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强音。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具有本土气息的湖湘学派扛起救亡图存的旗帜,为中国的复兴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灵感。
王夫之一生,传世的著作达95种,380余卷,共计字数800余万字,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以“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担当,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思想推向极致,并影响至今。
参考资料
李舫:南岳一声雷——王夫之与船山精神
楹联里的湖南㊴丨一个犟老头的“生死状”
在历史的转角遇见王夫之
关山远:东方黑格尔,寂寞如斯——一代大儒王船山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策 划:陈海波
监 制:陈 彦、刘明珠
文 案:秦舷、陈加宁
剪 辑:李静怡、高国栋
美 术:成静岚
配 音:张 盟
相关链接:
这位湖南人的超级“乡亲”,建构湖湘文化最初精神骨架丨寻脉湖湘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