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农家书屋 > 详情

从大学讲台转战农家书屋,这位89岁的退役老兵让书香弥漫山野乡村

来源:央广军事作者:张建动 沈智祥 秦奕编辑:杨雁霞2024-01-24 09:59:32

人物档案

夏昭炎,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人,1935年出生,1951年入伍到空军某部警卫营担任文化教员,1955年5月退役后被安置在攸县人民政府工作,1956年考取原湖南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学、大学担任教师,在三尺讲台奉献了40多个春秋。2004年退休后,夏昭炎怀着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和反哺家乡的淳朴心愿,回到老家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拿出多年积蓄,带领乡亲们建起文化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学校和少儿假期学校,并设立奖学金激励寒门学子发奋读书,使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和村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夏昭炎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3年11月被表彰为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

每年的寒暑假,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的谭家垅村,总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这声音来自退休教授夏昭炎创建的少儿假期学校。出生于1935年的夏昭炎,至今腰不弯、背不驼,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位89岁的老人。军人出身的夏昭炎说,军旅生涯磨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激励着他退休后回到老家反哺家乡,一心想着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夏昭炎:当过兵的人就要有钢铁般的战斗意志,这个很重要。我现在走起路来依然挺胸直腰,别人都夸我八九十岁了身体还那么好,腰不弯、背不驼。我走路还是很快的,一般人走不赢我。

夏昭炎在少儿假期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秦奕 供图)

1951年1月,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16岁的夏昭炎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来到驻江苏徐州的空军某部警卫营服役。由于夏昭炎的文化基础比较好,营里安排他担任文化教员,并负责查岗查哨等工作。4年多的军旅淬炼,让夏昭炎克服了胆子小的弱点,培养了勇于坚持、不怕困难的过硬作风。

夏昭炎:我在警卫营当教员的时候,上午做其他工作,下午上课,有时候半夜还要起来查哨。机场很大,最开始我有点胆怯,后来慢慢不怕了,军人就要勇敢,要有勇气。

夏昭炎军装照(夏昭炎 供图)

1955年5月,夏昭炎退役后,被安置到湖南省攸县人民政府工作。工作之余,夏昭炎时常想起在部队里当教员的日子,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重返讲台。他白天上班,晚上坚持读书,一年后考入原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的一所中学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后来调到湖南科技大学。从教以来,不管是在中学当老师,还是在大学当教授,他始终爱岗敬业,倾情教书育人。因为,他热爱“老师”这个称呼。

夏昭炎:我在部队是文化教员,大学毕业以后也一直当老师,直到退休。所以说,我这一辈子除了读书就是教学,现在退休后我又回到乡村里教书。

夏昭炎近照(秦奕 供图)

2004年,夏昭炎退休后,没有选择留在城市里安享晚年,而是收拾行李,带着妻子杨莲金回到了老家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夏昭炎为自己立下“一个牢记,三个忘记”的规矩,也就是:牢记一名退役军人和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身份。平日里,他衣着朴素,粗茶淡饭,操着一口家乡话与乡亲们拉家常,他还学着乡亲们赤脚走路,俨然一副乡村农夫的模样。

夏昭炎:我刚开始回到村里的时候,他们称呼我为“夏教授”。我说我不是教授,我是受教者,要向他们学习。所以说,忘记自己的身份,才能和村民打成一片。

夏昭炎坚持每天学习(夏昭炎 供图)

其实,夏昭炎回老家农村的想法很朴实,那就是反哺家乡,想为乡亲们做点事情。看到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他拿出1万元积蓄,动员乡亲们共同出资,修建了一条长约2公里的水泥路,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夏昭炎:我想回到老家农村,那里才是我的根。我从农村走出去,退休了我又回到农村,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为农村作点贡献。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家乡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盖起了楼房,环境也日渐改善。但细心的夏昭炎也发现,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活动,许多村民农闲时围坐在一起打牌。没有书香,乡村无法真正振兴繁荣。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夏昭炎想到建造农家书屋,鼓励乡亲们读书看报,增长知识。2008年,在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书屋,个人出资购买图书,以前的同事和学生知道后非常支持他,纷纷为他的农家书屋捐赠书籍。

夏昭炎:因为农村里很多中老年人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有的小孩子是留守儿童。所以,我就想把他们组织起来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种文化”,在乡村播种文化。

夏昭炎夫妇辅导孩子们学习(图片源自网络)

农家书屋建成后,夏昭炎又以书屋为依托,整合村里的闲置房屋,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开办了少儿假期学校、周末课堂和老年学校,免费为大家教授知识,并组织开展了故事大王、成语大赛、才艺展示等各类有趣的主题活动和竞赛。他还发动村民组建起文艺演出队、体操队和军鼓队,使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他的做法得到了家乡政府的支持,也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附近中小学的教师和一些大学生利用假期来村里支教,一时间,他的少儿假期学校吸引了周边村镇300多个孩子来学习。

夏昭炎: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农村里的文化发展相对慢一些。因此,我特别希望有文化的人能回到农村,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夏昭炎在湖南科技大学上国防教育课(秦奕 供图)

为了鼓励村民和孩子们读书学习,夏昭炎规定借20本书就奖励1本新书,小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也能得到物质奖励。他还个人出资设立奖学金,对数十名学习优秀的寒门学子进行资助。村里有个叫夏阳洋的孩子,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夏昭炎的奖励。后来,夏阳洋考上了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专门到夏昭炎家中报喜。得知这个好消息,夏昭炎夫妇奖励了他1000元,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

杨莲金:我们感觉很欣慰,其实我们不图什么回报,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和最好的回报。

夏昭炎给村里带来的这些变化,乡亲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间。“在外任教几十年,回到乡村做乡贤。老有所为‘种文化’,和风细雨润心田。”这是村民夏政凯写的一首小诗,代表了乡亲们对夏昭炎的感激和赞誉。如今,在夏昭炎崇文兴教的感染下,在文明乡风的浸润下,村里打牌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团结互助多了……乡亲们从物质生活水平到精神文化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夏昭炎夫妇在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现场(秦奕 供图)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去年11月,夏昭炎被表彰为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那天,他从湖南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参加了发布仪式。仪式结束后,他精神抖擞地唱起了这首军歌,歌声中,依然饱含一名老兵的热血与激情。他说,在有生之年,他会一直扎根农村,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夏昭炎:部队是一个大熔炉,铸就了我钢铁般的意志。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乡村播种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而奋斗,直到我生命的最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