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南好书 > 详情

《无国界医生手记》新书分享会举行 听中国青年讲述全球救援一线故事

来源:红网作者:蔡娟编辑:李意一2024-04-14 10:38:56

微信图片_20240413173748.jpg

4月13日,《无国界医生手记》新书分享会在长沙图书馆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长沙报道

提到无国界医生,会想到什么?现实中的无国界医生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会冒着风险,去到天灾、疫病、冲突之地?人道救援背后,有哪些艰难抉择?人道救援如何且必须遵守什么样的医疗道德,怎么做到中立、独立、不偏不倚的人道原则?

4月13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长沙市图书馆举行《无国界医生手记》新书分享会。活动现场,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张凯淇、柴溪分别带来题为“走进世界最大难民营”“我在救援前线亲历的内战爆发”的主题分享。活动现场,主持人吴瑾还对无国界医生北京办公室传播主管魏保珠、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刘一云、张凯淇和柴溪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了无国界医生背后的故事,走进冲突、疫病、灾难的救援一线,把《无国界医生手记》里的故事搬到现场。

微信图片_20240413173753.jpg

《无国界医生手记》,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 合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无国界医生是一个独立的、专事人道救援的国际非营利团体。成员皆遵守医疗道德,遵循不偏不倚和中立原则,不分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为身处困境的人群以及天灾人祸和武装冲突的受害者提供紧急医疗援助。每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三千多位救援人员,联同在项目当地聘请的四万多名当地员工,在约70个国家救伤扶危。

微信图片_20240414000340.jpg

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张凯淇带来分享。

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张凯淇是一个来自山东烟台的阳光小伙,大学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物科学系,他与无国界医生的缘分始于在中南大学就读期间,参与无国界医生的微博抽奖活动,幸运地获得第一版的《无国界医生手记》,读后萌发了加入人道救援的念头。在一家跨国通信公司工作6年后,他在30岁那年加入无国界医生,作为后勤人员跟随无国界医生医疗队去到世界最大难民营工作,之后还在无国界医生在塞拉利昂、基里巴斯的项目工作。

活动现场,张凯淇与大家分享了他参与的三次救援故事。他说,第一次参与海外救援项目,尽管出发前做了很多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那里的工作和生活,如非亲历,很难想象,张凯淇用很多前线的图片为大家一一进行了展示。第一个任务过后,张凯淇的第二个救援任务去到了西非的塞拉利里昂,这里是全球母婴死亡率最高的地方之一,张凯淇清楚地记得医院的床位共有106张,这106张床位在他刚来时还有一半空位,等到他离开时,几乎全部住满了。院内做健康教育的团队因势利导,为各种健康教育主题编写歌曲,教大家唱起来。例如,为了倡导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团队专门编了一首歌,带领大家在开饭前一起唱。他的第三个救援任务去到了基里巴斯——太阳升起时最先照耀的地方。这个岛屿国家共有33个岛屿组成,群岛之间距离遥远,岛上物流条件极为严峻。在那里,除了运输极其不便,还有停电、断网等各种问题需要处理,这些看起来无比基础的工作,在海岛上显得更加困难。每一天,他都有无数工作需要张罗,待办事项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在人道救援前线,救援人员要付出很多辛劳,但也是收获多多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240414000350.jpg

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柴溪带来分享。

曾在欧盟、英国大使馆及联合国驻华机构工作过的柴溪,2013年夏天在南苏丹开始参与无国界医生的前线项目,在堕落难民营负责救援项目的财务、人事和行政管理。之后多次参加无国界医生在南苏丹的难民营项目、埃塞俄比亚的母婴健康项目、索马里区域的基础医疗项目、尼泊尔地震后的紧急救援项目、也门的战地医疗救援项目和缅甸的医疗项目,还曾在国内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壹基金”“绿色江河”等做过志愿者。

柴溪向大家介绍了无国界医生及其人道原则,介绍了自己是怎么知道并加入无国界医生的,她讲述自己去到南苏丹的难民营里的故事——柴溪在无国界医生的第一个项目是在南苏丹,无国界医生在多罗难民营开设一家诊所、三家小型诊所,为当地的难民和居民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还有孕产妇的健康护理、营养护理。她在多罗项目就是负责这个项目的财务和人事管理,这个项目比较大,有三百多名当地员工,还有三十名来自世界各地其他地方的国际救援人员。在项目上的每一个月、每一天都充满各种突发状况——例如内战爆发。战争开始以后,到2013年12月底的有一天,难民营危机忽然升级,比较紧急。刚好第二天,无国界医生会有一部运送物资的飞机会进来。项目主管告诉队员们,如果这些工作人员有任何不适和害怕,可以乘坐第二天来的飞机离开。第二天,飞机按照计划就到了这里,在跑道上卸下了物资。柴溪和队友们就站在那个飞机跑道上,看着那个飞机离开。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

微信图片_20240413173719.jpg

访谈环节。

2012年,由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合著、展现救援人员风貌的《无国界医生手记》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收获了众多好评。访谈环节中,作为无国界医生北京办公室传播主管、《无国界医生手记》特约编辑魏保珠分享了她的观察和体会。从2007年加入无国界医生办公室工作以来,魏保珠一直在负责组织的传播工作,她也因此得有许多机会见证从中国内地出发的前线救援人员在项目上的成长,听到他们的一手故事,她表示,在无国界医生北京办公室工作多年,每每听到人们谈起《无国界医生手记》,心弦都会为之触动,尤其是当她知道有人在大学时代读到这本书,从而萌发了加入人道工作的志向,并在工作几年后真的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的前线工作时。

几年来,魏保珠也多次听到读者反馈,希望重印这本书,希望看到更多无国界医生的故事。“于是,我们现在推出了新版的《无国界医生手记》,保留了一些曾经让我们为之痛心、揪心、振奋的过去的故事,也增加了11篇新的故事,作者来自北京、山东、广东、湖北、上海、新疆……让人一窥来自我们身边的救援人员的风貌,他们的文字或严谨理性,或活泼张扬,或温婉。” 魏保珠说。

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刘一云也参与了访谈。作为一名ICU医生,她曾于2020年9月加入无国界医生在伊拉克的救援任务,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刘一云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朋友说想加入无国界医生,一瞬间,藏在她心底许久的种子发芽,刘一云作出决定,她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到更需要她的地方拯救更多的生命。

2017年年底,刘一云向无国界医生的官网提交了申请,并顺利地通过了简历筛选、电话面试和现场面试。接下来就是等待任务。刘一云说:“受自己专业的限制,重症医学项目在无国界医生中比较少见。因为在医疗资源落后的地方,构建ICU(重症监护室)病房的难度很大,所以等待的时间比较长。”

2020年夏天,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伊拉克每天都有近4000例新增病例出现,每周大约有500人死亡……当地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也就是在这时,刘一云等到了她的第一个任务——在疫情高峰期奔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Al-Kindi(金迪)医院,从事为期4个月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出发之前,刘一云也曾有过担心,因为她在国内没有新冠肺炎治疗经历,上海的新冠肺炎患者都集中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她说:“虽然心里害怕,但我想,既然全世界这么多医务工作者愿意奔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地方,我觉得我也可以。我相信无国界医生组织会尽全力保证我们的安全。”

在伊拉克的那段日子,刘一云迎接高难度的工作,在艰难条件下的重重考验下与死神进行争夺战,既经历了失败,也收获了胜利的喜悦。刘一云曾接手过一名患有许多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女性,她刚入院时病情十分严重,但在无国界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其家属的积极配合下,患者病情慢慢好转,脱离无创呼吸机,从重症病房转到了普通重病房,在家属的搀扶下,在走廊里慢慢地走动,在不需要搀扶的情况下走出医院的时候,刘一云激动得无以言表。“那天,我们上班的医生护士都很开心,站在那里不停地拍手,向她表示祝贺。”刘一云回忆道。

微信图片_20240413173737.jpg

访谈环节。

访谈结束后,现场读者纷纷提问,很多读者都有着医学背景,有学医的大学生、博士生,还有基层工作者,他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中医能否参与无国界医生的救援?”“护理专业不招了吗?我是学习护理专业的,如果我想参与,应该还要具备什么技能?”“以前我觉得无国界医生离我很遥远,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其实离我很近。”原本一个小时的活动,持续近两个小时。活动结束时,大家还意犹未尽,纷纷与几位无国界救援人员互动交流。

在冲突、疫病、灾难之地,世界上那些不为人知,却有必要为人所知的角落里的人和事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希望新版《无国界医生手记》,能带你走进无国界医生的世界。也许会有一天,你也会是讲述故事的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