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南好书 > 详情

王跃文上海书展签售火爆 畅聊世俗生活里的文学坚守

来源:红网作者:蔡娟 任晔 李丹 汪衡 殷铭康编辑:曾小颖2025-08-15 23:51:31

分享会.jpg

8月14日下午,王跃文作品签售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湖南主宾省展台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任晔 李丹 汪衡 殷铭康 上海报道

书香漫申城。8月14日,2025上海书展进入第二天,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人气持续攀升。

“王老师,我们全家都是您的书迷!”当天下午,著名作家王跃文一袭蓝衫现身湖南主宾省展台,瞬间被热情的读者包围,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人气异常火爆。人群中,除了上海本地的读者,还有从山西、湖北、浙江等地专程赶到上海的新老读者。

这场主题为“世俗生活 有情人间”王跃文作品签售会,由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承办。活动现场,王跃文与读者亲切交流,分享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以及对于文学的思考,掌声和笑声不断。

通过分享活动,更多读者认识了一个认真严肃、热爱家乡、多才多艺的作家王跃文,重新审视其《国画》《梅次故事》《大清相国》《家山》等经典作品。分享结束后,求签名、求合影的读者排满了全场。

与上海的故事:“张爱玲就住在我们家六楼”

下午两点,距离签售会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湖南主宾省展台活动区的电子大屏上,播放着王跃文作品签售会的醒目海报,大批读者开始进场占座。

下午3点半,签售会正式开始。大批读者和市民或坐或站,全程聆听王跃文的分享。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时髦精致的沪上青年,有稚气未脱的懵懂少年,还有一家几口齐上阵。

分享.jpg

王跃文现场分享。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参加上海书展了。总之,很喜欢上海书展。”分享伊始,王跃文坦言,中国只有两个书展是卖门票的,一个是上海书展,一个是香港书展。尽管卖门票,上海书展人气依然很旺,入场读者都会买书。

“上海书展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回顾这些年,王跃文则分享了几个与上海书展有关的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在上海书展,王跃文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伯,他买了四本《梅次故事》。老伯说,他们父子四人都是王跃文的读者。因为三个儿子都要上班,没时间来书展现场,所以替自己和每个儿子买一本。

有一年,也是在上海书展,一位年轻小伙买了王跃文的新书来签名,同时拿着多年前读中学时买的《没这回事》与王跃文合影。合影后,小伙子又从手机里翻出上一年同王跃文的合照。王跃文惊讶地发现,自己连续两年在上海书展穿的是同一件红格子衬衫。

上海书展历来活动密集。有一年,王跃文还未签完读者的书,下一场就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夫人切丽·布莱尔的签售活动。他只得下台,“偏安”一隅,继续给热情的上海读者签名。

还有一年,书展期间,王跃文吃过晚饭后,到住地附近散步。偶然间,他看见了一个路牌,写着“常德路”。在他的印象里,张爱玲的故居就在上海常德路。然后,他就走进了路边的一间小书店,也是一家咖啡店,想去打听一下张爱玲故居在哪里。结果,店里的小姑娘告诉他,“张爱玲就住在楼上”。王跃文心想,原来真有量子纠缠啊。

多年创作的思考:“探求生命的本质和人性的真实”

从1999年那部描摹时代众生相的《国画》开始,王跃文就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饱含温度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人间世相图”。

从《梅次故事》《苍黄》到《大清相国》,再到深情回望故土的《家山》,王跃文始终在世俗的日常里挖掘人性的深度,在纷繁的世情中传递人间的暖意。

牛奶盒子.jpg

“王跃文经典作品系列”以牛奶盒子创意包装亮相。

“这次上海书展,我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牛奶盒子’,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王跃文提到的“牛奶盒子”,就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全新推出的“王跃文经典作品系列”。该套系外包纸箱的设计灵感源自于牛奶盒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青年设计师的创意。

“王跃文经典作品系列”共10册,涵盖7部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国画》《梅次故事》《苍黄》《朝夕之间》《爱历元年》《亡魂鸟》,2部中短篇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和1部散文随笔集《幽默的代价》。该系列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与洞察,描写各种场域中人们的生活样貌,反映与之相关的广阔复杂的世界。

十部作品成为王跃文创作历程的心路地图,是作家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命的深度思考,十部作品演示了作家不断思考人的生命、人性、人类的生存状态的过程,“探求生命的本质和人性的真实”是王跃文经典作品系列的核心主题。

王跃文小说的明暗色调看似不同,但事实上,他所传递的始终是对人内心向善、向光一面的呼唤。他曾说:“文学可以表现恶,但它的精神内核必须是善;写恶的文字是站在恶的泥淖深渊里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追问,对真理的追问,对美和温暖的渴求。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的精神底蕴却一定是对人类命运的悲悯,对人类沉沦灵魂的救赎。”

对文学的一些看法:“任何文学都是写人间”

“任何文学都是写人间,写人间各种各样的情感,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欢乐忧伤都是文学应该关注的方面。”活动现场,王跃文紧扣“世俗生活 有情人间”主题,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创作感悟,与读者深入分享他眼中的文学的定义、功能与审美体验。

签售.jpg

王跃文为读者签售,求签名、求合影的读者排满了全场。

文学到底是什么?王跃文说,关于文学的定义,古今中外很多的大家都做过定义。“在我看来,文学就是为人类观察和思考天地、人间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

“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揭示了诗的四重社会与美学功能。在我看来,这可以推而广之到所有门类的文学,都应该具备这么几个功能。”王跃文表示,所谓“怨”就是讽喻、批判的意思,其对象包括社会、人性及人间万象。应该说,讽喻和批判是文学最重要的功能。

“回顾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可以写歌功颂德的诗,散文可以写锦绣华章,但似乎古今中外没有哪一部传世的小说是歌功颂德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王跃文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贾政为例,揭示了文学作品中官员形象的复杂性和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同时,他强调了文学创作应具有的历史审视和艺术表达,指出任何时代的现实政治都需要经过历史的审视才能被定义。

20多年过去,《国画》等作品仍被读者所青睐。早年间,有评论家评价王跃文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凌厉的批判锋芒。”王跃文认为,文学的讽喻和批判要基于建设和建构,朝着向上向善向美的方向。

谈及文学审美,王跃文强调,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综合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读者欣赏文学作品也是一个综合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他表示,我们认识生活、看待生活,或者说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去观察和表现生活,我们的思维的维度是可以更加广阔,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历史、人性以及广泛的审美等。

在王跃文看来,一部小说的好坏高下,不能简单地依据主题是否鲜明来判断。他认为,所谓小说的主题,可诠释性越丰富越复杂,甚至越含混越模糊,越可能是好小说。小说主题不应过于简单、鲜明和单一,而应丰富复杂地反映生活本身的丰富复杂性。“一方面,生活和人性本身是复杂的,另一方面,正因为现实的复杂,才更需要有作家的现实题材创作,从现实生活里激扬风清气正的当代文明。一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你说这个小说的主题十分鲜明,我听上去有点像在骂人。”王跃文笑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