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科普 > 详情

书评丨《我是马兰人》:过有价值的幸福人生

来源:红网作者:范丽编辑:杨雁霞2025-10-17 09:58:45

图片1.png

《我是马兰人》,汪成农 于建华 彭继超 编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文/范丽(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

10月16日,是举国欢腾的纪念日。61年前,那一声东方巨响,让世界听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时代强音。这是国家的荣耀,是民族的丰碑。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也献给所有可敬可爱的马兰人——你们毕生的心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在今日之中国,得偿所愿,光芒万丈!

诗情画意下的千古遗憾

中国自古就有无数诗人,奔赴疆场,在大漠边塞写下千古传诵的诗句。我们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的是壮阔的画;我们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的是真挚的情。这些诗句,或豪情万丈,或悲悯感伤,构成了我们对边塞的想象。

可是,我们是否要追问一句:诗人为何而写?将士为何而战?他们幸福吗?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这些边塞诗人,他们怀揣着安邦定国的梦想,但即使强盛如唐朝,边境之乱也从未根除。他们想要守护的家国,始终在侵扰中飘摇。我想,他们心中是有遗憾的。“将军白发征夫泪”,那些直面生死的将士,挥洒的不仅是泪水与青春,更是他们的幸福与生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我们回望他们未竟的事业和悲壮的命运,一种苍凉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为何我们会感到悲伤与痛楚?只因为他们拼尽了全力,甚至付出了生命,却终究未能实现那份守护家国的人生价值。

从历史悲歌到时代强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49年,新中国诞生。但站立起来的中国,面对的并非全是鲜花,更有西方帝国主义挥舞的核大棒。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党和国家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抉择。

1958年,一支神秘的部队开赴罗布泊。此后,数以万计的军人、科学家、工人,听从祖国召唤,远赴大漠,扎根戈壁。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马兰人。

同样是奔赴戈壁大漠,这群喝碱水、住帐篷、战风沙、献青春的人,他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吗?他们从内心里觉得幸福吗?

答案是肯定的。与古代边塞诗人的遗憾不同,马兰人用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因此倍感幸福。他们艰苦奋斗,干出了惊天动地事:从1964年到1996年,他们成功进行了45次核试验,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封锁、核威胁,为祖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和平之盾。他们,真正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幸福,是与祖国紧紧相连

《我是马兰人》这本书,记录了众多马兰人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书中,感受那份源于价值的幸福。

“核司令”张蕴钰,从上甘岭到罗布泊,一生只干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说:“处于当代的我们能为祖国的现代化效力该是多么幸福啊!将鲜红的热血涂在印版上,印出光灿的国史,有此机遇何志不酬呢!”壮志得酬的幸福,溢于言表。

“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在戈壁隐姓埋名二十余载。面对“若不回国,学术上是否会更有成就”的提问,他感慨道:“如果不回来,在学术上也可能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还有将军院士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八天,仍在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无畏勇士钱绍钧,征服了放射性的“刀山火海”;夫妻将军张利兴、朱凤蓉,将毕生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坑道兵吴海民,在山洞中钻研成“小战士大专家”;地质专家褚玉成长年奔波荒原,最后以身殉职。

还有《我是马兰人》的作者之一汪成农,一位在马兰工作了31年的老战士。他用生命最后的笔墨,为我们留存了马兰人的群像。他的离去提醒我们: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他们,抛却个人功名,隐姓埋名;他们,吃尽千般苦楚,却以苦为乐。只因他们深知,能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是此生最值得、最幸福的事情。

传承精神,奏响盛世强音

何为英雄?这些可敬可爱的马兰人,他们便是英雄。何为民族脊梁?他们就是祖国的民族脊梁。

我们应当学习什么样的榜样?无疑,马兰人是最值得我们学习、最能给予我们精神力量的榜样。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无疑,要像他们一样,把个人理想的实现,放到祖国最需要的事业中去。

我想,这盛世,正如马兰人所愿。而这盛世的延续,更需要我们学习马兰人,弘扬马兰精神,用自己的拼搏奋斗,去奏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盛世强音。

这样的人生,最有价值,也最幸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