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作者:编辑:杨雁霞2023-10-20 09:29:39
左宗棠是一位千年难得一见的人物。正是依靠他的雄才大略,今日中国的版图才得以奠定。他成了继唐太宗之后一千二百年内对中国领土主权贡献zui大的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谁能想到,他少年时期性格偏激、倔强、喜欢自我炫耀,是一位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少年”。
他长大后接连遭遇挫折,连婚都结不起,三次去北京考试都落榜了,直到40岁才正式入仕。谁能想到,50岁那年,他突然成了“火箭干部”,晋升封疆大吏,62岁官拜东阁大学士,66岁被封二等恪靖侯,真正拜相封侯,从“草根男”逆袭成了晚清“第一能人”。
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一千年来全球40位智慧名人”,他和毛泽东并列入选。
出身平凡的“问题少年”
左宗棠出生在一个七代秀才的家庭,他的父亲左观澜,是个乡间小秀才,除了教书,不会干别的,靠教书养家糊口。他的母亲余氏夫人,是个十分普通的家庭主妇,协助丈夫打点好家庭事务,带好孩子。左宗棠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
八口之家,全靠他父亲教书的收入来维持。家里已经穷到读不起书,幸亏父亲是教书先生,左宗棠可以免费跟着学。
童年的贫苦经历,刺激到了左宗棠的自尊心,使得长大后的他自尊心特别强,待人处世表现得很倔强,久而久之,造成他“喜欢说大话、说过头话”的性格。清史稿的说法,叫“喜为壮语惊众”,也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5岁那年,父亲左观澜以数鱼子的方式,来确定谁可以跟他念书,结果鱼子数完了,还没有念到左宗棠。他偷偷听到了,等父亲离开后,他把父亲鱼缸里的小鱼儿全部弄死了,因为他觉得父亲小看了他,他要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长大了。
9岁那年,左宗棠已经能够写出800字的漂亮文言文了,别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可他还是觉得别人的表扬不够。他故意将一篇作文拿出来,站到讲台上说:“哇,谁的文章,怎么写得这么好?”同学们大吃一惊,纷纷围上去抢着看,看完后纷纷点赞、表扬,左宗棠这才不紧不慢地宣布文章作者,原来就是他本人。
按说,像左宗棠这样性格偏激,自尊心过于强烈的顽皮儿童,是很难交到朋友的,更别提长大后聚集一帮人,帮自己干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了。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左宗棠?让他后来纠正了自身的问题,并走向成功人生道路?
因材施教,贺熙龄教育出“晚清第一能人”
原来,左宗棠17岁的时候到长沙求学,遇到了改变他人生命运的老师贺熙龄。
贺熙龄不愧是一代名师,他的兄长贺长龄是云贵总督,兄弟俩开湖南实用学问的风气之先,水平可以说是全省第一。他一眼看出了问题,明白左宗棠的偏激、倔强是把双刃剑。
通常这种性格的孩子,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做事有激情,有冲劲,敢作敢当;缺点是唯我独尊,认死理,破坏性强,经常伤害别人,自己还不知道。
贺熙龄并没有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惯性,去否定他,打击他,更没有当面批评他,指责他,让他罚站,而是对症下药,通过委婉、文雅的方式,给他开出了医治性格过于偏激的良方:“涵养需用敬”。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内涵与修养,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可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敬重文化,敬畏自己所不知道的一切。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之所以不愿改正缺点,那是因为他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或者以为那不是缺点。真正看到了自己性格缺点的人,一旦醒悟过来,改正起来比谁的决心都大。
左宗棠便是如此。自我意识到改正缺点的必要性后,就把“涵养需用敬”五字药方写下来,带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
这是左宗棠从一个“问题少年”通过实践磨练,成长为“中兴名臣”的起点,也是打好“童子功”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左宗棠25岁那年,在株洲渌江书院做校长,亲自教授学生。他延续了老师贺熙龄的方法,在跟妻子周诒端的信中曾说“近来,同学们互相勉励,个个发奋用功,并不嫌我的规定过严、过苦,整个校园气象为之一新。我不但用这些规定对照学生检查,也每天自我检查,没有一处放任自流。古人说教学相长,看来还真是这个道理呢。”
可见,直到25岁,左宗棠在教学生的同时,还不忘用“涵养需用敬”修养自我。
俗话说,人生就是修行。学习是每个人终生的事业。左宗棠凭借“涵养需用敬”,修养好了内心,规范好了言行,整个人脱胎换骨,人格魅力散发。
1860年创办楚军时,刘典、杨昌浚、蒋益澧,这些能力超凡的人物,都被他的道德品格和人格魅力感召,聚集到了他的旗下。
这些人跟着左宗棠开疆拓土,独当一面,后来分别做上了陕西巡抚、浙江巡抚、广东巡抚。
左宗棠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心得,他用一副对联做了高度概括:“立品当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无暇。”意思是说,当一个人修养到言行与书本合一的程度,人品就像泰山那样高大,道德就像白玉那样纯洁。
做事先做人,这样优秀的人,一旦选定某项事业做下去,没有不能成功的。
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逆商”
左宗棠在晚清湖湘四大中兴名臣中,其遭遇的挫折比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都要大,而他从挫折中爬起来,从人生最低谷中反弹的能力,也是四人中最强的。
1832年到1852年,是左宗棠的20岁到40岁之年。如果说,前面20年的挫折足够心酸,后面20年的挫折,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
这段时间,左宗棠到底经历了哪些失意的事情呢?
第一件,三次去北京考试失败。
从1833年到1838年,左宗棠三次满怀信心去北京参加会试。第一次,水平还差一点,落榜了。第二次,水平够了,也上榜了,但运气太差,名额被其他省份占据了。第三次,连续三次,已经考疲了,考卷上写了几个错别字,自然而然落榜了。
左宗棠第一次跟胡林翼同时考进士,胡林翼中了。
第三次跟左宗棠同时进京赶考,曾国藩又中了进士。
身边的伙伴都在家乡大摆宴席,骑着高头大马,春风得意去了朝廷的翰林院,剩下左宗棠一人,孤苦伶仃,神情黯淡。
27岁那年,失意无比的左宗棠,在家里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挽联,既用来明志,也为了自嘲,同时跟想起来就痛心的过去,做个告别。他宣布不再参加会试了。
举人在乡下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但又没有做官资格。左宗棠能干什么呢?教书。
一个人教书的工资,在当年养活一家十多口人绰绰有余,但左宗棠自父亲去世后,身无分文,毕竟家底太薄。自己这一辈子的使命,看来是积累财富,培植家庭的元气,为子孙后代做铺路石。
本着这个想法,左宗棠努力工作。教书之余,他致力于研究科学种田、种茶。
那段时间,左宗棠将安化的茶苗引进到了湘阴,安排佣人给自家在荒山上挖出70亩地,作为茶园。此外,他还在湘阴老家承包了200多亩田,雇佣农民帮自己种,他则像科学家袁隆平一样,拿出其中一亩地,专门作为试验田,研究他的科学种田,提高单位亩产量,来解决湖南人口增加,粮食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多赚些钱,留给子孙后代。
因为想好了这辈子为子孙后代打好兴家的基础,花三年教书的收入900两银子建好柳庄49间房子后,左宗棠仍不忘忙里偷闲,自娱自乐。
他给贺长龄的儿子贺仲肃写信说:“兄东作甚忙,日与佣人缘陇亩,秧苗初茁,田水琮琤,时鸟变声,草新土润,别有一段乐意。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意思是说,农村的春天就是好,禾苗绿油油,春鸟欢快叫,溪水像古筝,土地冒芬芳,这简直是天上人间。在乡间做隐士,比进朝廷做官,享受得多。
但左宗棠哪里想到,1848年几场大暴雨,湘江骤然涨水,湘阴处在湘江入洞庭湖的入口,大水将湘阴县城几乎淹没。湘阴遍地都是难民,哀嚎遍地。
柳庄建在山坡下,虽然湘江水也倒灌进房子里来了,终归还能住人。左宗棠是民间乡贤,社会遭灾,他有救济的义务。
为了救济同乡上万的灾民,左宗棠将柳庄当成慈善堂,每天煮粥救济。这次花掉了他上万两银子,不但家里好容易储蓄起来的积蓄花了个精光,连富家妻子周诒端从娘家带来的金银首饰,也全部卖光了。
如此倾家荡产救人,湘阴灾民好歹都救下一条命。但富裕的教书先生左宗棠,又回到了20年前家贫如洗的原点。
左宗棠这次没怎么在意。反正房子还在,家没有垮。没钱怕什么?可以再挣来。何况,湘阴县被水淹,隔个十几年,总会重演一次。
如果你不能改变事实,就只能改变面对事实的心态,否则会痛苦得要死。
左宗棠苦中作乐,反而吟唱杜甫的诗歌来自嘲,原话是“男呻女吟四壁空”。到处都是灾民在呻吟,家里除了墙壁,已经空荡荡。
依靠坚强的心理素质与乐观豁达的心态,左宗棠总算走完40年的苦乐年华。
但40岁生日还差1个月零两天,他突然赢来人生的转机,被湖南巡抚张亮基隆重邀请做湖南军事高级参谋。随后,他一路升迁,从虚职的四品京堂候补,升迁到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官拜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又升迁做大清国朝廷顾问,军机大臣,达到了汉族官员所能够达到的权力的顶点,相继做过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李鸿章都只能望其项背。
按说,位高权重的左宗棠,进入壮年以后,不但能够调遣大清军队,而且能够支配全国各省的钱财,作为全国官员中最顺利的人,他应该不需要运用“逆商”了吧。
真相到底怎样?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狂澜之下:左宗棠的十张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