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陈 晓丹编辑:陈晓丹2024-07-04 09:58:28
□陈晓丹
水的冷暖,鱼知道,正如时代的面貌,人知道。
当平凡的人们握住时代话筒,走上表达的主场,他们的心声,便构成时代深处最雄浑的民心呼唤,激荡天地,直指人心。
建党103周年之际,一部取自红网专栏、全景式记录“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巨变的《沙洲日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数平凡英雄,用蘸满情感的墨汁,写出沙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恰如百手联弹,奏响新时代的“鱼水情歌”和山村巨变的乐章。
刻录乡村振兴的“沙洲样板”
为时代立传,为大地而歌。
当《沙洲日记》将一个个沙洲故事铺展开来,我们分明看到一个滚滚向前的宏阔时代。它扎根在泥土里,在人的喜怒哀乐里,在每一个清晨和日暮、征程与归途。
沙洲村是中国百年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村变迁的缩影。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述了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发出“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一灵魂问答。
流传了90年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凝聚党的初心和为民本色。
光阴似箭,前路复前路。今天,沙洲村不仅是红色传承的象征,更成为新时代奋斗的靶场,刻录出乡村振兴的“沙洲样板”。
村民朱世伟全家合影。蒋才成 摄
在《沙洲日记》中,沙洲村干部群众、到访游客、记者作家等亲历者,以76篇日记讲述难忘的“沙洲情”。四大篇章“山村巨变”“幸福时光”“赋能振兴”“开阔视野”环环相扣,白描般勾勒出沙洲村翻天巨变的现实图景。
从三面墙上的“民心话”,到“黑榜户”向“红榜户”的逆袭;从“半个摊子”撑起一大家子,到奈李火出圈、蔬菜好“钱”景;从芙蓉学校、幸福新村,到纳米比亚留学生的“红色接力”……
生动的故事,展现着沙洲村蝶变的轨迹;丰富的案例,解析出乡村振兴的沙洲密码;严谨的历史观,更阐明时代发展的深层逻辑和活力洋溢的中国方案。
谭诗华和工作队员走巷入户访民情。
奏响百手联弹的“鱼水情歌”
为大地而歌,让人民歌唱。
《沙洲日记》开创了一种新的出版范式,把话筒交给普通的老百姓,让他们成为作者,唱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提出“三个三”的致富高招,即“种果子、摆摊子、开店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新能源、新瑶绣、新加工”,可谓抓住了根本,抓住了沙洲村共同富裕的密码。
沙洲村党支部原副书记陈娟娟,看到村里“变化墙”“心愿墙”“感恩墙”上的村民留言,不禁感慨:“持续的活水和活力,是我们村永不枯竭的力量!”
而沙洲村青年志愿者朱梦嘉,通过村民曹丁文脸上“阴转晴”的情绪变化,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以民心为己心”,必将得到百姓拥护的深刻道理。
沙洲村民打糍粑。
徐解秀老人的后人朱中雄、朱小红,脱贫户朱君志、朱利志,把4个孩子都叫回来开农家乐的朱新亮,曾经“跑”回广东的沙洲媳妇朱晓英,在村里开起第一家夜宵店的返乡创业青年朱世伟、首次报道沙洲村的记者罗开富……76位平凡英雄在书中畅所欲言,讲出心中的“沙洲情”。
可以说,《沙洲日记》奏响了“半条被子”的人民合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历史缩影,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录。
新时代党和人民心连心的“鱼水情歌”,通过百手联弹的方式,让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沙洲村再次温暖世界。
沙洲晒秋节 郭伟兵 摄
描摹富村山居的“文字画卷”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文艺作品只有扎入生活,从每寸肌理、每个褶皱中触摸真相,才能切中时代脉搏,听到人民心声。文字是手段,而沉潜在文字下面的情感才是核心。
沙洲村的四季情,在文字里流动如风。
春天“桃花李花枇杷花,花开河岸醉鱼虾”;夏天“荷花月季石榴花,花开门前花篱笆”;秋天“金黄玉米诉说丰收的喜悦”;冬天“豆腐在热油里翻腾,年味扑鼻而来”。
沙洲村的时代美,也在文字里大气端方。
沙洲既有“古祠堂、古桥、古井、古庙、古巷道”的留存,也有“桃李花正开,树底黄油菜及绿草地交织”的新农村“立体油画”;既有返乡年轻人的奶茶店、特产店、夜宵店,也有游客三五成群,源源不断带来的“变现流量”……
《沙洲日记》从主题到文字,都彰显出诚恳,一如泥土般朴实、凝脂般细腻、大山般深沉、海洋般宽阔。它描绘出富村山居的“文字画卷”,于无声处起飞鸿。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将触角伸向人民命运、时代变化的最前沿,提炼当代社会的典型样本;
将话筒交给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昌盛、多元发展的全新方式。
无疑,《沙洲日记》拉开了一个序幕。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