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南全媒体阅读 > 详情

以女性视角彰显乡村振兴建设者形象——长篇报告文学《最远那个村》赏析

来源:红网作者:李志红编辑:杨雁霞2025-07-03 09:55:33

1.png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女性始终是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女性正以更立体、更多元的建设者形象展现巾帼风采,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她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韩生学的《最远那个村》(湘潭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建构文本、树立形象。作品树立了产业兴旺“领头雁”、文化传承“守护者”、教育扶智“点灯人”、乡风文明“引领者”等典型女性群像,折射出时代变革、乡村发展与女性力量三者之间的深层逻辑。

一是构建了女性在推动乡村经济转型中产业兴旺“领头雁”形象。作品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将女性经验提升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动力。如作品所描写的龙四清从服装店老板到村支书的转型,不仅是一个职业转变的故事,更揭示了女性如何将“家庭管理经验”迁移至村庄治理中——她带领村民开垦荒山时展现的耐心与细致,正是传统女性特质在公共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作品所展示的杨尖妹的故事则突出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花瑶挑花不仅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带动当地妇女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建立“花瑶挑花传习所”,杨尖妹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这种“非遗+产业”的模式,正是女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是构建了女性在维系乡村文化根脉中文化传承“守护者”形象。作品通过杨尖妹的成长轨迹展现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折射出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细腻的观察力、持久的耐心以及对美的敏锐感知。作品刻画的杨尖妹就是一位典型的文化传承者。这位从未进过学堂门的花瑶女性,凭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的代表性传承人,甚至登上大学讲台,被怀化学院聘为“非遗研培手工技艺课程教师”。杨尖妹不仅传承传统挑花技艺,还创作了《老鼠娶亲》《凤凰展翅》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龙金香则自编100多首新歌词,用微信群教唱山歌,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这种“守正创新”的能力,使女性成为乡村文化活态传承的关键力量。

三是构建了女性在夯实乡村人才基础中教育扶智“点灯人”形象。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在乡村教育领域,女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品所展示的代课老师王成霞就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教育坚守者。在教乡这个被贵州与广西村庄包围的“最远村落”,王成霞坚守二十多年,从最多时的48个学生教到只剩2个学生,她依然承诺:“只要有学生读书,我就要将学校办下去。”这种坚守背后,是女性特有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作品还通过杨尖妹坚持教女儿们学习挑花,龙金香把山歌带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这种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女性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乡村人才基础中的战略意义。

四是构建了女性在重塑乡村精神风貌中乡风文明“引领者”形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而在移风易俗、树立新风方面,女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品通过女性的自主决策和行动逻辑,凸显了女性作为“变革主体”而非“被动客体”的地位。这种叙事证明了乡村女性拥有自我赋权的能力。如面对古冲村盛行的“人情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龙四清带领村支两委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的移风易俗改革,创新提出“三不一树一挂牌”的树葬理念,改变了千年丧葬习俗。作品通过描写杨尖妹与婆婆关系融洽的画面,王成霞在家庭遭遇变故时依然坚守教育岗位的过程,体现了女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的过程中,女性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务实的精神,成为乡风文明的积极建构者。从抵制铺张浪费到推动生态安葬,从弘扬家庭美德到参与村庄治理,女性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乡村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纵观整部作品,女性叙事视角中的乡村振兴建设者形象的建构是这部作品的鲜明特色。作品通过女性视角与典型人物塑造的双重变奏,实现了文学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女性个体形象的书写到女性群像的勾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女性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无论是龙四清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移风易俗,还是杨尖妹传承非遗技艺、创新文化表达;无论是王成霞坚守乡村教育、践行“一个都不能少”,还是龙金香弘扬民族音乐、促进民族团结,这些女性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作品所塑造的女性群像,既是一部乡村振兴的微观史,也是一曲女性觉醒的赞歌。未来乡村题材创作或许可以从中汲取经验:真正的时代命题,永远需要具体的人来承载;而最动人的叙事,往往始于那些曾被忽略的“她声音”。

(作者李志红,系湘潭大学出版社编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