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汪衡 龚子杰编辑:杨雁霞2025-11-21 17:17:55
![]()
11月21日上午,第四届岳麓书会重点分会场活动——“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新书分享会在湖南省委党校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摄影 龚子杰 通讯员 黄善灵 长沙报道
11月21日上午,第四届岳麓书会重点分会场活动——“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新书分享会在湖南省委党校举行。
这部历经数年打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正式首发,不仅深度解码了百年中国文学的地域基因,不仅深度解码了百年中国文学的地域基因,更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提供了宝贵路径,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文学与文旅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活动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主办,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图书馆承办。
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相关负责同志,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相关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知名作家、资深出版家龚曙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知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易彬等学者嘉宾出席活动,并围绕“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展开深度对谈,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思想洗礼。

《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
一部地域文学图谱,勾勒百年文脉景象
活动现场,领导嘉宾共同为《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揭幕。这套学术力作以区域文化为经、文学现象为纬,构建起一幅立体鲜活的百年中国文学“文化地理版图”。
丛书第一辑聚焦五大特色文化区域,推出《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江南士风与江苏作家》《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五部专著。作品以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文学流派、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秦地雄浑厚重、三晋质朴务实、巴蜀奇崛泼辣、江南灵秀清雅、黑土地苍凉刚健的文化特质,深刻阐释了地域文化如何作为 “看不见的基因”渗透于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核与艺术表达,更揭示了文学与地域风光、民俗风情的深度绑定关系。
从《隋书・文学传》中“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地域文化分野,到鲁迅笔下的越中风物、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秘境、老舍笔下的京腔京韵,文学从来都是地域文旅最具感染力的“宣传册”。
这套丛书并非简单的文学梳理,而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解码“文学 IP—文化内涵—地域资源”的转化逻辑,为地方挖掘特色文旅元素、避免同质化竞争提供了精准的学理支撑,成为激活地域文旅资源的“学术工具书”。
作为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的承继与创新,新版丛书既延续严谨学术传统,又融入新时代文化视野,补充大量实证研究与前沿观点,成为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载体。
![]()
龚曙光、郜元宝、王风、易彬四位专家围绕“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展开深度对谈。
一场思想碰撞盛宴,共探文学与地域关系
新书揭幕后,龚曙光、郜元宝、王风、易彬四位专家围绕“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展开深度对谈,从学术理论到实践落地,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思想风暴。
龚曙光先生以出版人兼文学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开篇,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梳理与回顾,点明了丛书修订出版的重要价值与创新之处。他指出:“一块土地,如何以其深厚的文化来滋养这个时代,而作为这个时代某一块土地的主管者,又如何让这个时代去反哺这块土地的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丛书主编之一的郜元宝认为,当今世界,仅就文学从业者和读者数量而言,称得上文学大国的,中国应该首屈一指。但文学大国的特色,还在于地方文化的差异。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理空间距离被便捷的交通打破,信息不对称被先进的通讯技术对齐,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近。但在郜元宝看来,当人们对着这个世界认识最多的时候,可能也是人们更需要重新认识脚下土地的时候。关于文学赋能经济社会,郜元宝认为,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人们已认识到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不是那么立竿见影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王风认为,文学跟地方性的关系谈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笼统地来说,文学、文艺、文化等各方面艺术,都与地方性有关系。而地理区域风格的差异是地方性形成的基础。“当然,对于文学来说,地方性是非常重要的。”王风谈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们在不同地域生活的同质性程度越来越高,文化流通越来越快,文学对地方的感受其实是在削弱的。
“当我们谈论地方文学时,究竟是在谈论地理坐标,还是文化基因?”易彬的提问直指核心。他以《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为例,指出从三十年前的初版到现在的修订再版,学术研究已经从“讲述不同区域的地方文化如何自我改造、接受和汇入现代中国精神大潮的故事”,转向“以‘地方’为方法”,“还原‘地方’作为历史主体的意义”。
互动环节中,党校学员结合工作实际,抛出“地域文学如何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湘籍作家与湖湘文化的互动”等问题,专家们一一回应,现场问答热烈、火花四溅,彰显出学术成果对现实工作的直接指导意义。
![]()
与会领导嘉宾为《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揭幕。
一份文化担当答卷,书写文旅赋能发展新篇
“出版人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传播新知,更在于为时代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湖南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的出版,不仅是以新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更试图为地方文旅融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让本土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学术研究始终与时代同频,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治学之士,得预于潮流者”,这套丛书正是学术回应文旅融合潮流的生动实践。
省委党校相关负责人指出,丛书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视角,更诠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为我们从人文地理视角理解地方文旅资源打开了新窗口。”她强调,湖南省委党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阵地,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导学员把书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实践举措,“更好发挥湖湘文化的独特作用,让文学中的岳麓风骨、洞庭情怀,成为湖南文旅的鲜明标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注入文化动能。”
作为第四届岳麓书会的重点活动,本次新书分享会是湖南推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更是学术赋能文旅、文化服务发展的生动实践。《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的首发,不仅丰富了书会的学术内涵,更搭建起“学术研究—政策落地—产业发展”的沟通桥梁。
文学扎根土地,文旅激活文脉。这部丛书的出版,既是对百年中国文学地域脉络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文旅融合路径的积极探索。当文学 IP 与地域风光、民俗风情深度相拥,地域文化将拥有更持久的传播力,文旅经济也将获得更深厚的文化内核。在文化强国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征程中,这部学术力作将为各地挖掘文化富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文脉永续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