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南好书 > 详情

中秋赏月又赏“阅”

来源:湖南日报作者:黄煌编辑:杨雁霞2024-09-14 18:21:18

自古中秋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以童真之笔描绘出对月亮的新奇想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在中秋之际,将对故乡的思念融入那一轮明月之中。苏轼更甚,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也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的孤寂感慨。

中秋小长假,皎皎天上月,赏月又赏“阅”,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不妨和古人一样,举头邀明月,低头翻一本好书,让书籍同明月一般,照亮前行的道路。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扎糍粑……”绘本《月亮粑粑》由著名画家蔡皋根据脍炙人口的长沙童谣创作而成。当流传千年的古朴童谣和绘本大师风格独特、充满想象力的图画完美结合、相融相映,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中感受到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的音韵之美,真切体味这些童谣中蕴含的诗意。

佩静仍然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和阿嬷、妈妈一起做美味的月饼。而现在,他们这个五口之家随爸爸的工作调动搬到了澳大利亚,努力适应在这里的新生活,佩静认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个家庭就像月饼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份子,是有自己的梦想的人,但他们是一体的。当传统与变化不断冲撞,一家人该如何拥抱变化?

《月亮的四等份》讲述了一个迷失的家庭如何找到自己的路,书中有关于两姐妹的成长,关于一个纸做的充满想象力的动物世界,关于一只玉兔还有千变万化但又亘古不变的月亮。故事中也有一些严肃的情节,比如校园欺凌、歧视、老年人的病痛,但读来更多的是暖心的感动。

对很多人来说,传统节日总意味着回家。19岁走出家乡的贾平凹,一辈子没离开过秦岭,故乡秦岭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平凹秦岭故事集》包括《蚁神:平凹秦岭故事集》与《赤日:平凹秦岭故事集》两册,精选了贾平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10篇。

《蚁神》聚焦的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他们虽然生活在尘埃之中,却始终坚守自我,以蝼蚁之身,谱写了命运的神迹。《赤日》刻画的是那些不服输不认命的人,赞颂的是蓬勃的欲望与生命力。无论境遇沉浮,前途明暗,当欲望之焰升腾之际,命运根本无从绑缚你我。在这些关于故乡秦岭的故事中,也隐含了贾平凹这位文坛大家的创作密码。

味至浓时是故乡。古代有张翰辞官还乡解莼鲈之思,到了今天,提起家乡的美食,我们每个人总能两眼冒光地数上一大堆。

《好吃的故事》作者曹玮是一个80后,好吃,爱自由。她对于记忆中的故乡吃食的描写总是生动形象,令人垂涎三尺。书中饱含深情的八个短篇故事,在作者不时深刻的思索与拷问中闪现着不一样的光辉。在这些和吃有关的事情中,一幅童年的、青春的、故乡的人生地图徐徐展开。

关于月亮的故事,除了文学家的想象,还有科学家的行动。绘本《一块月球碎片的记忆》从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回忆切入,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天空、飞翔无比向往,夜晚透过窗子看到皎洁的月亮时,他开始想象它所经历的一切,想象月壳在冷却、破裂后诞生了“咕咕”……

这本书借“咕咕”的视角向孩子展示了阿姆斯特朗探月理想的种子开始在心理萌芽并疯狂生长的过程,以及太阳系历史上发生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是一本融合科学与艺术的带有奇幻色彩的科普绘本。

《四时吉祥·中秋》展示了中秋前后的传统习俗和场景,十二生肖在故事中集结,陪伴大人和小孩做月饼、赏月、猜灯谜、舞火龙……一起团团圆圆过中秋。故事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呈现出当代中国的新气息,以丰富生动的细节展现古老又时尚的中国,用传统年画的色彩描绘出国人的幽默、创造力和童趣和欢度节日的热闹与温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