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湖湘文化 > 详情

随笔丨易石秋:江阁读杜甫

来源:红网作者:易石秋编辑:施文2024-01-19 17:26:30

QQ截图20240119162319.png

江阁读杜甫

文/易石秋

但愿湘江日夜的涛声与沿江公园滚动的人流,能够惊醒杜甫沉睡了千年的残梦。否则诗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在他江行舟宿贫病交加的生命终点站,千多年之后,竟然会卓然高耸起一座高达四层笑傲云天的江阁,并且让他享有百分之百的冠名权。这只长期漂泊于天地之间的沙鸥,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栖息之地。不知道是长沙永远地接纳了杜甫,还是杜甫将他不朽的诗魂永远地投驻到了长沙,反正从杜甫漂泊到长沙的那一刻起,长沙的空气里就永远地弥散着杜甫的气息,长沙这一方水土就永远地注入了杜甫的精魂。

据历史记载,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秋,杜甫自长江一路逶迤进入湖南。在临洞庭,上岳州,登岳阳楼,写下旷世名作《登岳阳楼》之后,正自“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凄苦无依之际,准备投靠好友时任衡州(今衡阳)刺史韦之晋。突然得悉韦之晋已经调任潭州(今长沙)刺史,就立即又沿湘江北行,折回长沙。谁知还没有到,韦之晋就已经因病去世。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暂且寄居长沙,再想其他办法。此时诗人自遥远的西南一路漂泊而来,处境极度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以及风痹病,右臂偏枯,右耳已聋,靠药物维持生命,一家八口全靠朋友接济与自己投诗赠文度日。更有甚者,在投耒阳时,因湘江涨水,停泊于方田绎,竟然“半旬不得食”。但任是在这样悲催的情况下,他仍诗情喷涌,笔耕不辍,在长沙留下了50多首诗歌,成为这一方土地的文化宝典与精神坐标。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诗人送给好友李白的箴言,正好成为了他自己一生遭际的生动而又残酷的诠释。生于开元盛世,出身世代奉儒守官家庭,怀抱济世安民之志,胸藏圣贤万卷之书,他的人生起跑线是如此的优越,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典型的绩优股。难怪他年轻时信心满满,誓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并且深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命运之神跟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任凭他如何才高八斗,如何竭忠尽智,每每都是事与愿违,唯余一声叹息。

先是宦游长安期间,在朝廷连续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过后不久,他抓住机遇,及时进献《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於南郊赋》三大礼赋,受到唐玄宗重视,命代制集贤院。眼看大好前程在望,不料被奸相李林甫谗言陷害,弄了一个比弼马温还弼马温的小职务加以打发,旷世高才未能为朝廷所用不说,还被李林甫美其名地说成是“野无遗贤”。

再是陷落长安之时,从死人堆里冒死逃出,一路麻衣布鞋,脸呈菜色,辗转赶到灵武,追随肃宗。肃宗一看,大为感动,授予他左拾遗的近侍谏官之职。尽管职级不高,毕竟进入了权力中枢,终日转悠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只要稳住阵脚,甚至根本用不着投机钻营,凭他的才华,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但他屁股没有坐热,就因为替宰相房琯说了几句公道话,差一点人头落地,幸亏才名卓著,还有不少人帮他说话,才被贬为华阴司功参军,从此被打入另册。尽管因祸得福,被贬途中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惨景,写下了著名的《北征》“三吏”“三别”等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成就了一代诗史,但从此彻底地斩断了他官场晋升的念头。自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0年)入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寓居成都开始,开启了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日子。

不过杜甫就是杜甫,自己离乡背井,颠沛流离,“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甚至连家人最起码的生存都难以保证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还在为天下的老百姓操心,“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己都“床头屋漏无干处”了,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的儿子都饿得脸变色,人发晕,出言无状了,“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百忧集行》),还在劝邻居关心寡居老太太,“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有人说,人生的境界不外乎三种:唯我,有我,无我。唯我者,恨不得全天下的人力物力都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我者,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能推己及人;无我者,则能够抛开自己,全心全意为大众着想。冯友兰先生也曾经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最高,就是“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像杜甫这样,可以说得上是“无我”与天地境界了。或许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境界成就了杜甫,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这次潭州或者湖南之行的50余首诗里,有两首最具有标志性意义。一首是《江南逢李龟年》,一首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前者是杜甫现存最后一首七绝,后者则是可以说杜甫的绝命书。

《江南逢李龟年》全诗才短短的28个字,却是杜甫绝句中最富有情韵、最含蓄内蕴、最语约义丰富的一首。诗中所述尽管就是两位老朋友之间的一次偶然的遇见,甚至连具体的场景都没有,更别说人物特写了,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因为这两个人的身份都非同小可,一个是少年时代便已经才名卓著的诗人,一个是盛唐时期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他们又都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这样的王侯显贵的赏识,在唐朝全盛的时候经常相逢,是那一段歌舞升平的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无论是于他们自身,还是于那个鲜花一般绚烂的时代,这其中该有多少如诗如梦的美好记忆!但是历经丧乱之后,一切都彻底地变了,不仅他们自身风雨漂泊,远离故都,流落江南,就是整个大唐王朝也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惨兮兮的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场面。回首前尘,恍如南柯一梦,真正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面对个人与家国、物质与精神的巨大反差,诗人抚今追昔,怎能不感慨万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远胜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首诗,则是写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秋冬之间。这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本就寄人篱下的杜甫更是雪上加霜,惶惶不可终日,万般无奈之下,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等待机会。这时杜甫食品断绝,差一点就饿死了,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才得救。但是由耒阳到郴州,需要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没有退,按照食品的存量,似乎已经很难赶到郴州了。杜甫原本就一心想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然后一家8口乘船去岳阳。经过洞庭湖时,经湖中冷风吹拂,杜甫的风疾病更加严重,半个身子偏枯,已经卧床不起了。百感交集之中,带病在床枕之上写作了这首诗,既是答谢湖南亲友,也是与自己的生命诀别,不久之后杜甫伟大的生命就永远地飘逝在洞庭湖的一条船上。

这首72句的长诗,尽管是从眼前的景物与感受起兴,实际上是对自己后段生命的综述。当然更有对家国的关注,对生命的感伤,对亲友的嘱托。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诗歌首先紧扣风疾,从正面入题,写湖中行船所见所感,着重表现病苦。寒云,瘴雾,白屋,淫雨,祭祀鬼神的鼓声,猫头鹰被击落的哀鸣,组成了天地间最为悲凉的背景,来衬托诗人愁苦万端的心绪。把风疾的惨状形象地放大,以哀景写哀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种悲愤莫名的气氛,让读者一看也跟着诗人愁肠百结。

接着诗人追怀往事,着重写自己长期漂泊西南天地之间的愁苦。自从上疏救房琯被贬之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简直是杯弓蛇影,风声鹤唳,长期滞留异地,不得归京。内心战战兢兢不说,没有了稳定的俸禄,生活也断了依托。吃的只是野菜羹,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在巴蜀十年和在楚地三年的频繁流浪中,虽然也承地方官的接待,得陪侍锦帐,但大多难得和谐合作。自己为衣食所累,只剩下庾信似的哀伤,不可能作出陈琳那样的好文章了。尽管困顿如此,诗人对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一事,仍然耿耿于怀,傲骨依然填胸。其中也有对朝贵的讥刺,对自己进退两难处境的感慨,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暗藏着奔涌起伏的抑郁之气激愤之情。

再下来着重叙述进入湖南后对亲友们深情厚谊的谢意,表现了作客他乡无依无靠的孤苦。但在深沉的感激之余,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衰病交加穷愁潦倒的老人,感受到那万般无奈之下,强为言辞、凄凉孤苦、老泪纵横的沉痛。

最后诗人叹息战乱不止,哀伤自己必将死在路途之中,传达出无限深长的人生悲苦。尽管诗人无比眷恋这凄凄人世,挂念他无依无靠的家人,挂念这满目疮痍的家国,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贫病至此,说不定哪天就大限将至,已经不可能像汉末的许靖那样带领家人奔赴到一片安全之地了,已经再也不可能看到国家走向和平安乐的那一天了。心中有万千的牵挂与不舍,也已无能为力,只能以哀婉的笔墨寄托自己的无限情思,希望在自己死后,亲友们能对家人伸出援助之手,希望国家能够结束战乱回归正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只是一位垂死之际仍然为家小操心的慈祥而悲切的老人,更是一位在生命不息国事不忘的伟大爱国者,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伟大爱国志士。这既是诗人生命的绝唱,也是他“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的情怀的形象阐释与伟大宣言,它将以其博大沉雄的气势和精妙绝伦的艺术,彪炳诗史,流传千古。

江阁巍巍,雄视天地,吐纳古今,但永远装不尽杜甫的泱泱诗史,盖世深情。滔滔湘江,滚滚流逝,不舍昼夜,但永远流不尽杜甫崇高艺术,伟大精神。杜甫将永远与长沙同在,共天地永存。

????_20190213092718.jpg

易石秋,男,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湖南省岳阳市一中任教至今。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岳阳市高中语文首席名师,“文艺岳家军”支持对象。业余爱好写作,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字200余篇,出版文集6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