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王嫣 任晔 陈杰编辑:张俊2024-01-05 12:48:58
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盛”,与湖南众多家庭重视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无数湖湘先贤不仅自身功成名就,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家传·湖湘家风故事》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任晔 陈杰 新宁报道
仲冬时节,走进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镇石田村,收割后的稻秆整齐划一,丹霞群峰环抱中,一座青瓦白墙的湘西南宗祠建筑伫立在崀山“辣椒峰”旁。
这座刘氏宗祠的主持修建者正是晚清重臣、湘军宿将刘坤一。
清朝末年,在这个与广西交界的地方,可谓将星井喷,走出了许多湘军将领,刘坤一便是其中之一。
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镇石田村。
刘氏宗祠。
宗祠入口处,慈禧太后在刘坤一去世后赐予的碑文,记录着历史的过往,也记录下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甲午战争到百日维新,再到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刘坤一在晚清诸多历史事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一介廪生到封疆大吏,血性刚直的刘坤一,何以成为继曾国藩之后,与李鸿章、张之洞并驾齐驱的中兴名臣?何以身际艰危,却毅然担当,滋励后世?我们试图从刘坤一厚德的家风里,读懂其人,读懂他廉静宽厚、匡扶大局的“孝”与“忠”。
心地朴诚,崇尚孝道
1830年,刘坤一出生在湖南新宁的一个书香家庭,是家中长子。自他出生起,父亲刘孔浚就对他钟爱有加,期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幼时的刘坤一聪明伶俐,饱读诗书。22岁时便以廪生,秀才中的佼佼者身份参加了乡试。
刘坤一铜像。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郑远奉研究刘坤一有近20年了,2014年,他出版了图书《敢于对抗慈禧的刘坤一》。在郑远奉看来,刘坤一是一个有远见、敢作为,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孝”“忠”兼顾的爱国者,而他的家风主要表现在厚德上。具体而言,也就是对长辈孝顺,对他人谦让,为人处世率先垂范。
“刘坤一的孝,很直观的一点,体现在他对父亲的尊重上。”郑远奉说。
因乡试落第,刘坤一不得不另谋出路。从兴办团练到出省作战,彼时,新宁籍湘军将领江忠源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可刘孔浚认为通过从军来寻求出路是刀尖上求富贵,反对刘坤一与其为伍。因此,直至父亲去世前,刘坤一都始终遵循父亲的教诲,苦读圣贤之书。
1855年,父亲去世后,应族侄刘长佑之邀,刘坤一才投笔从戎,加入湘军楚勇。
从驰援江西,到转战湖南、广西等地,因战功卓著,刘坤一颇受赏识。1862年,他被任命为广西布政使,正式踏入晚清官场,后累迁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主政一方。
“夫孝,德之本也。”郑远奉说,刘坤一的孝,是多维度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刘坤一的生母,在他10岁时就去世了,继母蒋氏把刘坤一四兄弟视为己出,抚养成人。刘坤一任总督后,没有忘记继母,多次派人回乡接继母到广州、南京安享晚年,可继母不肯。于是,刘坤一就每年回乡探望,甚至多次向皇帝请求回乡照顾继母。
悬挂于刘氏宗祠的“风流宛在”匾额。
在刘氏宗祠里,悬挂着一副“风流宛在”匾额。驻足于匾额前,仔细凝视,会发现“流”少了一点,“在”多了一点。刘氏宗祠讲解员黄巧向记者介绍,这四个字是1875年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太守的欧阳修,在大明寺平山堂所题。
沉雄大气、圆润流畅的笔触背后,蕴藏的是刘坤一内心的呐喊。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借匾额大声疾呼:希望官员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忠定明决,刚正不阿
百年沧桑,世易时移,刘坤一故居的原址,如今已变成金城学校,唯有校内的几株参天玉兰,见证着历史变迁。
郑远奉坦言,这几棵白玉兰树的树苗,是刘坤一从广西带回,培植于家宅花园内。其寓意正是教育后人,为人要像白玉兰树一样挺拔,为官要像白玉兰花一样纯洁。
百年沧桑,世易时移,金城学校内的玉兰树。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白玉兰树依旧散发着馨香,呵护着代代学子。而如玉兰花一般,刘坤一忠定明决、刚正不阿的精神,也在新宁广为传颂。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想废除光绪皇帝另立新主。对此举,全国各地的总督、巡抚几乎都默认了,只有刘坤一未随其流,坚决反对。
彼时,张謇起草了一份《太后训政保护圣躬疏》的奏折,请刘坤一联合江南几省的总督、巡抚联名上奏保驾。大臣们不敢在奏折上署名。
刘坤一得知后,不顾罢官还乡、甚至砍头的危险,毅然决然地在奏折上署下自己的名字。
随后,在全国各地总督、巡抚都上折同意慈禧太后废帝之时,刘坤一更是不顾疾病缠身,进京陈言,明确表态:旧臣不事新主。
最终,慈禧太后废帝的计划没能得逞。
刘氏宗祠内悬挂的“整齐严肃”匾额。
百余年来,刘坤一刚正不阿、敢说敢做的精神,也在刘氏后人中不断传承。
“刘氏宗祠内悬挂的‘整齐严肃’匾额,正是我们家训的核心。”刘坤一的后人刘叙武说,早在他七八岁时,就听父辈们讲先祖刘坤一的故事。
在刘叙武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刘坤一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建了刘氏宗祠,并用田地租金来救助当地孤寡老人。
也正因受家风家训影响,刘叙武不管在哪里,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始终记得父亲的叮嘱,要对社会多做贡献。
今年53岁的刘叙武,在广州打过工,在村里当过村干部。2017年,从村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后,在村里开了公司,拓展了铁皮石斛的种植面积,带动村民致富。
如今,刘叙武把“整齐严肃”的家风传承给了子孙后代。儿子毕业后在长沙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女儿退伍后,成为了新宁县一名公务员。
无论见面,还是通话,刘叙武时常嘱咐子女,年轻时要努力拼搏,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认真去做。
家国情怀,传承绵延
如果说早期的刘坤一是保守、谦谨的,那么,后期西方的船坚炮利,以及两江总督高位的所见所闻,让他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迅速崛起了。他就像晚清历史上,一个高段位的围棋手,从地理窗口中高瞻远瞩,看见了未来的危机,预见着有战略纵深和宽度的棋局,成了一个有大格局的政治家。
1890年至1902年,刘坤一再任两江总督之时,列强的侵略日趋严重,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湘军领袖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皆已逝世,淮军将领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失势,刘坤一以花甲之身,匡扶大局。
郑远奉介绍,1894年12月,刘坤一担任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内外各军,指挥对日作战。在刘坤一下定决心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时,朝廷突然传出准备跟日本议和的消息。
刘坤一全面对比中日两国实力后,在《马关条约》还未签订前,多次建议清廷,力主“持久”“苦战”及“宜战不宜和”。
其间,刘坤一曾三次上奏阻止条约签订,但无力回天,“愧愤填胸,寸心如结”。
1901年,《辛丑条约》缔结过程中,刘坤一又联合张之洞等竭力反对,还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系统提出了兴学校、练新军、奖励工商实业和裁减冗员等改革措施,多为清政府采纳,史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如今的石田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
时间的风雨过去一百多年后,刘坤一的家国情怀化为一个个微小细节,融入家乡这片土地。
如今在石田村,随处可见“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的标语。
石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隆祥介绍,现在村里共有1400多人,其中,刘姓后人约有600多人。
目前全村以从事旅游服务为主,村民们诚信经营,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凭借优质的生态环境,不少朱鹮在石田村安了家。
“刘坤一是晚清重臣,也是一位有着浓厚爱国情怀的人。作为他的家乡人,我们感到非常自豪。”何隆祥说,这些年,村民们自觉发扬刘坤一“整齐严肃”的家风。
现在的石田村不仅是“全国生态文化村”,还凭借优质的生态环境,设立了石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监测点,让不少朱鹮在这里安了家。
自2014年起,石田村广泛组织村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参与“星级文明户”“最和睦家庭”“最美孝星”等评选。
何隆祥说,未来石田村会继续弘扬刘坤一的家风家传。
金城学校的校训:厚德、自强、励志、笃行。
采访结束前,从石田村驱车近30分钟,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新宁县城的金城学校。当天上午11点左右,校园内响起了《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歌声,孩子们伴随着旋律,做着课间操,每个身影,都在跃动……
曾经的刘坤一故居,如今成了孕育新苗的沃土。时空交织,记者仿佛听到了历史传承的回响,悬挂于校门上方的厚德、自强、励志、笃行八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嘉宾点评:
郑远奉:丹心从来系家国
刘坤一作为晚清封疆大吏,在国势衰微之际,敢于在大部分官员都察时观变之时,亮明态度;能够超越一时的现实,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局面,力陈其言,实属难能可贵。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奋不顾身,共筑家国。刘坤一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大局观念,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于今日之湖南,是值得后世学习借鉴的智慧源泉。
往期回顾:
脱习气、开生面,王船山留下的“示”与“戒”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①
困而知、勉而行,曾国藩修身齐家的“本”与“拙” | 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②
德齐家、莲为范,周敦颐的君子之“诚”与“雅” | 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③
严于己、忠于公,胡林翼烛照人心的“克”与“奉”|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④
慎交游、勤耕读,左宗棠心忧天下的“公”与“勇”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⑤
不随流、勇灼见,郭嵩焘坚守本心的“愚”与“道”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⑥
印心行、泽苍生,陶澍经世致用的“勤”与“律”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