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人民出版社作者:编辑:杨雁霞2024-11-13 12:20:01
87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高校的教师,带着学生,举家迁徙,从北方到西南,建立了一所只存在了不足9年的大学。
这里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两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这所学校的教员名字,熠熠生辉:闻一多、华罗庚、陈寅恪、陈岱孙、冯友兰······
它就是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
△“长沙临大”校址——湖南圣经学院(图源: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不过,关于“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的历史,却鲜为人知,甚至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系统研究都是空白。
今天,我们为你推荐的新书《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便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为读者全方位讲述这段短暂却又极其重要的历史。
史料珍贵 填补研究空白
1937年8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办学时间将近7个月。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作为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了璀璨的一页。
《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便是对长沙临时大学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研究,填补了将长沙临时大学作为独立主体研究的空白,许多研究都是以前史学界的空白点或薄弱点。
该书由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全书30余万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1937年8月底至1938年2月期间,因战乱南迁长沙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师生组建临时大学的峥嵘历史。
这本书立足于文献史料,辅之以人物轶事,总结了长沙临时大学这段珍贵历史,凸显了长沙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历史贡献,客观阐释了长沙这座抗战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
学术性、可读性兼具
《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全书以纪事本末体为体例,正文分列四大部分,按照事件发展顺序,通过无数纵向的点和若干横向的面,把长沙临时大学的时代背景、办学特点、历史贡献等渐进式呈现给读者。
该书既有史书的纵深度,又有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照片和图表,全面梳理,深入挖掘。
其中,不少照片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很多照片背后都蕴藏着经典故事。
比如,中南大学的民主楼、和平楼,都为清华大学在湘所建,湘雅医学院也有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历史,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办学于南岳圣经学校……
书中还有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等众多名人的经典故事和趣事,读来倍感亲切,备受教益。
另外,作为正文的重要补充,附录在全书中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分为大事记略、重要文献、特别报道、临大记忆四部分,历史的厚重感与阅读的轻松感兼具。
一处处遗迹遗存,一段段动人故事,将人们带入了那段动荡与坚韧的岁月。
深度挖掘,精心编纂
为了创作好这部作品,编创团队北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下云南昆明、蒙自,东赴江苏南京,西抵四川叙永,广泛采访西南联大师生后人及历史见证者,深入挖掘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线索与史料。
同时,他们还通过遍访相关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精心查阅了上千卷(套)有关文件、档案、报刊等资料,征集到上千万字的重要文献与相关史料。
在此基础上,编创团队通过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评审会等,不断对书稿内容进行精心打磨与完善,力求提升书稿的整体质量与学术价值。
最终,一本权威、精致、厚重的佳作呈现在读者面前。
长沙临时大学,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知识的道路,维系了教育的薪火。
《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的出版,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大众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那段历史的窗户。
推荐阅读
《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
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分五个章节,以纪实文学的体裁,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深入系统地发掘1937年9月长沙临时大学成立到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后更名为西南联大这段历史。本书通过史料梳理,深入记录作为西南联大前身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在抗战中不辍学业、奋发向上的铮铮铁骨,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了璀璨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