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蔡娟 曾小颖 李丹 任峰磊 陈雅如编辑:杨雁霞2025-07-25 18:03:15
7月25日,第33届全国书博会开幕日,《人工智能的边界》图书分享会在重庆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7月25日讯(记者 蔡娟 曾小颖 李丹 任峰磊 陈雅如)7月25日,第33届全国书博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当天上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了主题为“人类与AI未来的思想对话”的专场活动,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的新作《人工智能的边界》正式首发。
活动现场,百余位学界代表、科技图书爱好者齐聚湖南出版展台。张军平与重庆大学副教授周思益展开精彩对话,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发展热潮中的机遇与挑战,为读者和市民理解人工智能的边界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启示与思考。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同时授予AI学者,这一标志性事件,引发业界关于AI发展的核心讨论。作为一线人工智能科研工作者,张军平的作品《人工智能极简史》广受读者欢迎。此次推出的新作《人工智能的边界》,旨在回应“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等关键问题,被学界所关注。
《人工智能的边界》首发亮相。
《人工智能的边界》告别枯燥公式和代码,通过大量生动案例、真实事件和易懂漫画,“零门槛”带领读者纵览AI在15个基础学科(数理化、医疗等)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兴领域的惊人渗透力与潜力。它直击痛点,深度剖析AI在情感理解、自主创新等“十大软肋”与固有局限,助你破除技术神话,获得对AI能力的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本书提供前瞻洞察,解读AI如何深刻重塑行业、改变生活并挑战社会规则,探讨人类如何凭借“清醒头脑”与“温暖心跳”的独特优势,与AI和谐共生。
活动现场,张军平聚焦“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人工智能的边界》书中案例,分析了AI的现有能力与局限。他指出,当前AI在数学等结构化领域表现优异,但在感知现实、创造力等体现人类特质的方面仍有不足。
张军平强调,技术本身并非万能或威胁,认识其边界才是安全发展的起点。“2024年诺贝尔奖提醒我们,AI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文关怀的引导,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张军平充满哲思的演讲,引发现场听众的思考与共鸣。
张军平、周思益对谈环节。
跨界对话环节,张军平与重庆大学副教授、“90后”短视频博主周思益展开对话,围绕人工智能的边界及其影响等多个核心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张军平、周思益认为,AI在规则清晰的数学领域表现出色,却在依赖直觉、实验与想象力的物理等学科面临挑战。针对青少年,他们强调有限度使用AI工具辅助学习,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批判性思维并防范技术依赖。教育体系需向跨学科模式转型,侧重与AI结合的交叉领域,避免单一技能型学科。面对AI冲击,人类的情感、道德判断、叙事艺术及维护尊严的核心价值不可替代,文科教育应升级为“技术批判与社会引导”,以应对挑战。
展望未来职业,张军平、周思益表示,AI将导致部分岗位被替代、部分转型并催生AI伦理师、物理计算师等新兴职业,跨界融合成趋势,这些新兴岗位要求从业者兼具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创造力和道德判断力。
活动尾声,张军平为现场读者签售新书,并在扉页题写“献给不想被AI取代的人们”,引发了读者对人工智能能力与局限的持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