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杨怡晴编辑:罗倩2025-08-11 10:51:03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长沙报道
刚刚过去的一周,记者在浙江参加了湖南出版集团2025年度“青马工程”培训班。作为一名00后记者,记者是此次培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之一。
“青马工程”,最早始于共青团中央自2007年起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2024年的数据显示,“青马工程”已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是记者的学习心得。
一句话
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长篇大论的报告读起来可能有些乏味。但在参加培训过程中,记者前所未有地意识到阅读文件、尤其是读懂文件的重要性。
▲湖南出版集团2025年度“青马工程”培训班在浙江大学举行开班仪式。(何超/摄)
举个例子,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包大为在授课时,首先就以“一句话”作为导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一致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这句话的内容,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开篇中也有呼应,“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这两个重要文件都将外部环境放在内部条件的前面。
包大为的授课让记者读懂了,“独特”的顺序,其实揭示了为什么说现在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记者在培训班上发言。(何超/摄)
学会“看报告”,考验的是信息获取、政策解读,乃至文化交流的能力。
如今互联网上“带你”或者“帮你”分析问题的媒体账号越来越多。这非常“省事”,也的确是一种拓展观察角度的渠道和方式。
但只有自己阅读、自己分析、自己比较,才能不“人云亦云”,不被“牵着鼻子走”。
“一句话”道出的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培养辩证思维的前提,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一艘船
这次培训,除了8堂理论教学,记者还走入了位于浙江嘉兴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船模型。
这场实地教学,为我们讲解的并非导游,而是长期担任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外聘教师及客座讲师的学者杜晨。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在杜晨老师的生动讲述下,记者感觉,历史仿佛“活起来”了,也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嘉兴南湖红船。(图源:“浙江文旅政务”公众号)
比如说,促成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续会,其实是中共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的妻子王会悟,她也是现场唯一非代表者。
在人民网的报道中,嘉兴人王会悟被称作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红娘”。
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这位身形娇小的江南女子,“改写”了一段历史。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时,记者注意到,有两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跟着我们的学习队伍,听完了全程。由于没有配套的蓝牙耳麦,为了听清楚讲解,他们一直紧跟着老师移动的脚步,站在了队伍的前排。
▲南湖革命纪念馆。(图源:新华社)
这一刻,历史不是枯燥的文字,因为有细节、有深度、有温度而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青年人并不是对思政课无感,而是反感说教与“假大空”。
关键在于“撑船”的摆渡人,如何让青年人喜闻乐见。
一股劲
为期5天的培训,我们从湘江两岸来到西湖之畔,一睹美丽的江浙风光,更为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追寻这里将“改革”刻进基因的“创业轨迹”。
记者在培训中参加的重要课程之一,就是对浙江的全景式观察。比如,系统梳理浙江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新科技崛起的课程,再比如,实地探访“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
▲培训班学员实地探访云深处科技。(何超/摄)
在互联网上,有人称杭州为“美食荒漠”,但如果要论起精神食粮、科技养料,这里或许处处是“国宴”。
在培训第一天,一位授课老师就讲到,要认识浙江,就要记住三个成语——“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他同时寄语学员们,在今后学习保持这样的信念。
这三个成语,其实来源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工作时,对义乌发展的生动概括。
从鸡毛换糖的“莫名其妙”,到打造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的“无中生有”,再到将普通商品变成高附加值文创产品的“点石成金”,土地贫瘠的义乌,成为了中国县域发展史上的独特存在。
事实上,不只是义乌,这三个成语用于形容浙江的“腾飞”再合适不过。
▲3月26日,一款宇树Go2机器狗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演示。(张晨霖/摄)
看过去,“中国皮革之都”海宁,不盛产皮毛却做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看今天,“杭州六小龙”以不可抵挡的态势颠覆了行业思维。
从全局来说,浙江的地形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在资源禀赋上更谈不上“家底丰厚”。而直到2004年,浙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8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的《从“倒逼”走向主动》一文中所说,“浙江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逼着众多浙商走南闯北开辟新天地,逼着众多企业做好‘无中生有’促发展的文章。”
处于内陆的湖南,守的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基本盘,在发展上也面临着一些“桎梏”。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浙江的发展更印证了“瓶颈制约也能形成‘倒逼’机制”。
▲3月2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开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浙江有“逆天改命”的这股劲,归根结底仍离不开一个“人”字。
过去一年,浙江省在自然减少人口2.4万人的情况下,常住人口总量增加了43万人,即省外人口净流入为45.4万人,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列第一。
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浙江强大的吸引力。
浙江的成功经验,对于向年轻人发出“背双肩包就能来创业”邀请的湖南来说,充满了启示意义。
浙江的人才政策,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现实写照。举个例子,大家是否还记得,2020年全网“刷屏”的一则消息:一名95后快递小哥被评定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并获得了杭州市一百万购房补贴。
这充分体现了一座城市、一片土地的包容性,更用“真金白银”向每个人宣告:只有想不到,没有不可能。
作为青年人,记者浙江之行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思想上的松绑”,既要“敢想”,更要“敢干”,也就是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5月25日,2025“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周在长沙开幕。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是对青年人的鼓舞,更是蕴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返程的高铁穿过一座又一座隧道,明暗交替中,记者恍然大悟:我们,最终是要“扛起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