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南好书 > 详情

王仁湘亮相上海书展 趣说《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

来源:红网作者:蔡娟 李丹 汪衡 任晔 杜作波编辑:高芹2025-08-13 13:56:39

微信图片_20250813131051.jpg

8月13日,《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湖南展区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8月13日讯(记者 蔡娟 李丹 汪衡 任晔 通讯员 杜作波)8月13日,2025上海书展正式开幕,位于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湖南展区人声鼎沸,读者云集。

作为主宾省湖南的首场活动,《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新书分享会在此举行。活动邀请新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以“古人日常”为切口,“以生活烟火”为话题,带领现场读者,用轻松有趣的故事品读厚重历史,用刻画细致的文物赓续千年文脉。

一本书的创作初心:让文物讲 “家常话”

《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是王仁湘的新作,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饮食、穿戴、信仰三个主题,用20个趣味故事和400多张文物图片分析古人日常,解读中华文明。此次新书分享会关注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引领读者在历史的细节中品读古人日常,在古今传承的习俗中感受文脉。

微信图片_20250813131045.jpg

《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亮相上海书展。

活动伊始,湖南美术出版社精心剪辑的图书视频,用有趣的话题串联起书中的精彩片段,一件件文物在作者的生动诠释下,复原古人生活的烟火现场,揭示中华文明的生动密码。

“我们做研究,过去比较注重历史的主线,或者说是主干,这本书我们描述的是历史的细节,是枝叶。细节往往是丰富的,它能丰富历史的真实感。”两届“中国好书”得主王仁湘分享了写作《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的初衷,“用古物来说古人,说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说他们的追求,心里的追求。”

饮食里的千年对话:古今一致的美味追求

王仁湘的分享从“烤肉串”这一现代美食切入,揭示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山东诸城汉代画像石上,烤肉者手持的扇子与如今新疆维吾尔族人烤肉用的扇子形制几乎一致。

“这种扇火工具从中原传到西域,又随烤肉技艺传回中原,恰是丝绸之路‘双向奔赴’的生动见证。”王仁湘说,改变中国人饮酒和饮茶方式的胡瓶,则见证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因交流融合而更加鲜活,更具持久生命力”。

历史中的穿戴与信仰:生活细节里的文明密码与文化基因

从饮食延伸到穿戴,带钩的典故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王仁湘讲述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里那枚不起眼的带钩:“如果不是这枚带钩,春秋的历史可能要重写……在带钩这个小物件里看到了历史的大方向。”带钩还引出了孔子“束脩”的典故,王仁湘的解读让现场观众频频点头,尊师重道也是延续千年的礼仪。

微信图片_20250813131056.jpg

《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新书分享会现场。

汉代说唱俑赤足的细节,则引出了古人“脱鞋入室”的礼仪。王仁湘解释:“说唱俑是赤脚的,因为古人进屋要脱鞋,就像现在进日式餐厅脱鞋一样。这个俑在室内表演,自然要遵守礼仪。脱鞋入室这个根儿在我们中国这儿。”

信仰话题则充满浪漫色彩。王仁湘介绍,从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到石家河的玉凤,龙凤信仰有着众多的早期实物例证,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除了动物崇拜,玉崇拜也是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几乎重要的礼器都由玉制成。玉龙、玉凤、玉琮、玉璋、玉璜,一张张精美的文物图片,让大家直观感受古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书展现场的读者心声:“原来考古可以这么暖这么活泼”

微信图片_20250813132110.jpg

王仁湘为读者签名。

互动环节中,读者提问踊跃。一位青年读者说道:“看了书才知道‘弄璋弄瓦’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因为男女分工的不同。璋是礼器,瓦是纺织工具,古人用璋和瓦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处在暑假中的学生朋友们则对那些教科书背后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原来春秋第一霸的齐桓公的第一功臣不是管仲,而是挡住管仲那一箭的那枚带钩啊。”

此次上海书展,湖南美术出版社还将举办《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路书》等新书活动,带给爱书的朋友们一场场审美盛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