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南好书 > 详情

何以湘书!从上海书展看湖南出版破局之路

来源:潇湘晨报作者:编辑:高芹2025-08-20 13:21:07

一场从湘江到黄浦江的浪奔浪涌,正在为出版业破局转型写下生动注脚。

8月19日,第21届上海书展落幕。作为一般图书销售的“风向标”,本届上海书展参展单位超500家、现场活动超1200场、周末入场人次破10万、销售码洋逾6000万,均创历史新高。

image.png

△本届上海书展,湖南再次以主宾省身份精彩亮相。

作为主宾省参展的湖南表现尤其亮眼。来自上海新华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届书展期间,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下称“中南传媒”)实现图书销售码洋、实洋“双第一”。

能吃辣椒的湖南人,让湘版好书大卖上海滩。在这背后,则是湖南与上海两种文化在新时代的共融与共振。

销售码洋实洋“双第一”

步入由中南国际会展设计搭建的湖南展区,原汁原味的湘韵扑面而来——一座以岳麓书院为主题的发光艺术造型装置成了热门打卡点。从现场互动装置到50余种湖湘特色文创,乃至书柜间装饰的串串辣椒……无不彰显着湖南出版的细心与匠心。

image.png

△上海书展现场,湖南展区读者如织。

时隔12年再度成为上海书展主宾省,湖南可谓诚意满满,为上海读者带来4000余种图书、29场活动以及百万福利。

书展现场,除组织主题出版力作、获奖精品、重大文化工程、经典IP及畅销书展销外,中南传媒还重点推出“大麓”“有鹿”“第一推动”“赛先生”“大风原创”“浮光书系”“梦想家”等品牌书系,为读者奉上一道丰盛的“湘味”文化盛宴。

中南传媒旗下出版社也各显神通、协同作战,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好书+好玩+好礼”、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扭蛋抽奖+四色套章”、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朗读挑战”……通过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精准吸引不同的读者客群。

image.png

△正在湖南展区认真阅读的读者。

至8月19日收官,本届上海书展的各项答卷相继出炉。来自上海新华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南传媒销售码洋225万元、实洋136万元,取得了图书销售码洋、实洋“双第一”,刷新了湖南乃至历届主宾省销售历史纪录。马伯庸“微系列”销售超5000册,位列销售榜前三。

传承发展“三个文化”的出版答卷

在这场全国最大的零售书展上,湘沪两地文化共融共振,助力湘版好书大卖,湖南出版究竟做对了什么?

答案并不复杂:传承发展“三个文化”,构建既有厚度,又有广度的“出版+”生态圈。

何谓“厚度”?自然是厚重的湖湘文化。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这,是湖南响当当的名片。

如何让“三个文化”可感可知,催生湖南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湖南出版集团的回应是:用作品说话。

image.png

△8月13日,“湘沪携手 文脉共承——中南传媒精品图书推介暨合作伙伴签约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上海书展开幕当天,“湘沪携手 文脉共承——中南传媒精品图书推介暨合作伙伴签约活动”举行。聚焦落实“三个文化”,中南传媒精选了300种重点图书进行推介发布。在湖南展台,《王闿运全集》《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等著作诠释“悠久的历史文化”;《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毛泽东文谭》等作品刻画“厚重的革命文化”;《家山》《长安的荔枝》等彰显“活跃的现代文化”。

当文化厚度筑牢根基之后,如何用生态广度打开产业新局?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在上海找到了一个融合支点,实现“推介一批好书、签约一批作家、聚合一批平台、推出一批福利”的参展目标。

在中南传媒精品图书推介暨合作伙伴签约活动上,这种融合的“广度”呼之欲出——中南传媒分别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悦悦图书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湘沪两地红色资源挖掘、渠道拓展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另一场签约同样引人关注,中南传媒与京东集团、火山引擎、网易集团三大头部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在政企业务、新媒体营销等方面展开强强联合,构建“书+消费者”生态新局

相比之下,中南传媒的签约作家阵容更为惊艳。除了李敬泽、丁晓平、王跃文、阎真、杨红樱等业界大咖,马伯庸、张皓宸、刘同、赛雷等一大批新锐作家现场助阵,集聚了大量人气。

以书为媒,不止于书。这种主动拓展生态边界的积极姿态,既彰显着湖南人“霸蛮”的气质,也浸润着湖南人骨子里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从出版共享到文化共鸣

“湘沪”携手引发的裂变式共融共振,非湖南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出版的价值在于共享!”正如湖南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贺砾辉所说,湘沪两地的文化共鸣,来自时间的沉淀。这种沉淀,为当下及未来的战略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指向更高层次的产业生态共建。

image.png

△湖南主宾省闪耀2025上海书展,湘风书韵浸润申城阅读时光。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新青年》丛书、《湘江评论》增刊;毛泽东、李达等湖南籍作者往来沪湘,形成早期马克思主义书刊传播链;抗战期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相继迁至湖南,两地编辑、印刷工人在湘西合作,为抗战文化保存火种。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文艺出版社在上海设立版权交易窗口,率先引进台湾作品。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湖湘文库》与上海图书馆进行高清影印合作,首批30种在上海首发。

而在与上海城市文化的融合方面,出版湘军亦早有布局。2011年,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湖湘文化扎根上海的一面旗帜。

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精准捕捉市场脉动,浦睿文化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嗅觉”,把上海的锐度和湖湘的厚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美学,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如今,湘沪合作早已超越单本图书的策划,开始朝着出版工程共建、国际传播协作、人才编辑联动等领域纵深拓展。这也标志着,两地已从文脉共振走向生态共融。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上海调研时曾明确提出,要在“传承红色基因、深化人文交流”方面加强对接,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强文旅融合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品牌共塑”。

湘沪共识已为两地出版产业共融指明方向。本届上海书展也证明,来自湖湘的文化引擎,有能力持续推动湘沪两地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

书香不止于展台。当湖湘文脉的活水涌入数字航道,产业升维的汽笛已在黄浦江畔轰鸣。湘沪携手,文脉不仅得以共承,还将在更大的广度与深度共振共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