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蔡娟编辑:曾小颖2025-09-27 19:32:19
9月23日晚,马伯庸《桃花源没事儿》读者见面会在长沙图书馆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长沙报道
“这是我写得最长的一本书,没有之一。”9月23日晚,知名作家马伯庸携新作《桃花源没事儿》现身长沙图书馆,与读者面对面互动。马伯庸不仅讲述了新书创作背后的趣事,还与读者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心法,带领大家一同深入历史的褶皱,探寻大历史下的“小人物”的命运与抉择。
马伯庸是近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骏马奖得主。代表作有《桃花源没事儿》《食南之徒》《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热门影视剧。
“我写作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多年来,马伯庸聚焦历史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作品风格。他以历史故事为框架,将真实的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想象力又不失真实感的“历史可能性”小说,文风奇思妙想,亦庄亦谐。
继《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2024年推出“见微”系列小说第三本《桃花源没事儿》。该书讲述了小道士玄穹是天生穷命,只要一捞横财,必有天雷劈下。于是他啥钱也不敢挣,只能去桃花源当个俗务道人。这项工作钱少活又多,担责加背锅,因为桃花源里住的都是妖怪,鸡毛蒜皮,纷争不断……在这部小说中,马伯庸以妖喻人,以幻写实,将成长的阵痛变成一个有寓世意味的故事,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直抵人心。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同样是小文,《长安的荔枝》写了11天,但《桃花源没事儿》写了11年,是我写作时间最长的一本书。”见面会上,马伯庸坦言,比起他的其它历史题材作品,《桃花源没事儿》没那么沉重,就是个小品级的东西。因为创作跨度时间长,马伯庸将这部保留了他十多年来心境变化的作品比喻为“记录生活的年轮”。
马伯庸说,《桃花源没事儿》记录了他从青年到中年的心路变化,所以小说刻意保留了他这十余年表达方式的变化。“里面有些桥段,仍属于那个沉迷动漫、热衷游戏的年轻小伙子,飞扬而轻浮;有些桥段,却是中年人才会留意的现实,稳重而疲惫。我没有刻意修掉,让它保持着这种斑驳的风貌,就当是留住了我的人生年轮。希望读者朋友们也能在这部小文中,看到自己的年轮。”
谈及《桃花源没事儿》书名的灵感,马伯庸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没事儿”这个词的体会越来越真切。“人到中年,越是说‘没事儿’的时候,越是说明有事。而这种坚持和鼓励自己的精神,正是中年人典型的思考方式。”
串联历史、文学与现实的核心,始终是人性
熟悉马伯庸作品的读者会发现,《桃花源没事儿》的玄穹、《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以及《太白金星有点烦》里的李长庚,他们都是卑微的“小人物”,也是勤勤恳恳的“打工人”。
在《桃花源没事儿》中,小道士玄穹“遇财呈劫”的荒诞命格,简直是当代职场人的极致隐喻。在马伯庸笔下,玄穹并非苦情边缘人,而是充满“活人感”的可爱角色:嘴上喊着“不卷”却躺不平,一边怨气冲天、偶尔发癫,一边行善积德、尽职尽责。他的清醒在于深谙“工资决定能力半径”的现实:上一任道人因“拯救众生”殒命,让他悟出“不沾大因果,攒点小功德”的生存法则。
马伯庸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小人物的故事,写活职场人的艰难?马伯庸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同时也鼓励写作爱好者,要葆有对“人”的好奇心,“因为一切精彩的故事,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作为人类活动的总和,是人性最真实、最丰富的展示场。我们想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就必须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去积累丰富的素材。”
如何将历史、小说和现实相连接,让历史变得有趣而真实?马伯庸表示,这三者之间的共通点是人性。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人性的复杂、欲望的纠葛、情感的温暖与脆弱都是共通的。“我们对子女的关怀,对父母的眷恋,对朋友的忠诚,对伴侣的爱情,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一直都是永恒的文学母题,我们只要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我们的读者就能从我们的写作里获得共鸣。”
马伯庸认为,自己的写作就是潜入历史的细微处,去触摸那些古人的脉搏,感受他们的喜悦、焦虑和抉择。“当读者能从一个古代小吏或一个桃花源小道士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历史便不再遥远,文学也就拥有了真实的重量。”
创作背后的“秘诀”
作为如今颇受关注的作家,马伯庸的创作“秘诀”备受读者关注。来到长沙,大小书迷们纷纷现场提问,请教写作心法。马伯庸则化身“写作导师”真诚作答,分享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方法。
“一个作家的写作,一定是建立在阅读无数作家作品的基础之上,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对我来说,阅读应该是一个终身的爱好,我会一直保持阅读向前。”马伯庸表示,对他影响的作品太多,福塞斯、马克吐温、凡尔纳、大江健三郎、沈从文、老舍、钱钟书等,都曾是他学习的对象。
“最近,我看学术论文、历史专著会多一些。因为我自己也写历史小说,那么我觉得历史小说要把这种准确性和严谨性作为一个基础,在足够严谨的史实基础之上然后再做发挥,那么就需要时刻关注学术界的最新动态。”马伯庸分享道。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谈及写作素材的灵感和来源,马伯庸说,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阅读和写作之外,马伯庸的最大爱好就是四处旅行,在行走中寻找创作灵感,挖掘有趣的历史故事。“中国的地名,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我经常在探寻地名背后的故事过程中,意外发现创作灵感与素材。”
活动现场,家长们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对此,马伯庸分享说,要带孩子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孩子的写作技巧需要时间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社会实践则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他以自己的儿子为例,一次他们自驾新疆,途经轮台县时,便探讨起陆游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此刻,原本对地理空间距离没有概念的儿子,才身临其境感受到中国疆域的辽阔。
谈及从历史细节中提取素材并扩展成小说,马伯庸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他以“一骑红尘妃子笑”为例,结合自己对职场题材的思考,分享如何将一句诗扩展成《长安的荔枝》。他强调,历史上的每个词语、成语和地名背后都有故事,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就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更多历史和相关人物的关系,进而增强对文学和书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