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出版人杂志作者:编辑:杨雁霞2025-10-13 17:28:53
文学出版正处于一个重新定义“好”的时代。
1985年10月11日,经文化部批准,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四十年风雨兼程,它从湘江之畔的一支文艺新军,到如今稳居全国文艺类出版社第一方阵;四十年守正创新,它既见证了中国出版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融合的沧桑巨变,也以其不变的文化坚守书写下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启航于时代浪潮奔涌之时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回望来时路,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主编陈新文感慨万千。
198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启航于改革开放的春潮中。建社之初,湖南文艺出版社便以开拓者的姿态,率先引进柏杨、三毛、金庸等作家作品,抢占大陆出版界台港文学高地;同时聚拢巴金、王蒙、韩少功等文学大家,出版《诗苑译林》《散文译丛》等经典丛书;创办《芙蓉》杂志,跻身“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与此同时,湖南中小学音乐教材花落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后续发展打造了一根“定海神针”。湖南文艺出版社一时声名鹊起,也在短短十年内引领了一代文学潮流,“要做出版家,不做出版商”成为根植于湖南文艺出版社血脉的精神传承。
原创始终是中国出版的原动力,在“品牌立社、特色出版”的出版理念之下,湖南文艺出版社在文学出版方面坚持以原创为王。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长篇原创板块发轫于历史小说。1997年秋,由中国作协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承办的全国历史小说会议召开,历史小说“三驾马车”——唐浩明、二月河、刘斯奋聚首长沙,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湖南文艺出版社更是以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掀起历史小说阅读热潮,策划“千秋历史小说”系列,推出了包括获国家图书奖的《旷代逸才·杨度》《鉴湖女侠·秋瑾》在内的十余种长篇历史小说,在当时的出版界独树一帜。
进入21世纪,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与市场洗牌,文艺出版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湖南文艺出版社也开启了从传统出版社向现代文化企业的一系列转型。
2003年,中国文学图书在经历十年沉寂后逐步回暖,但“原创乏力”是当时中国出版业的一大软肋。湖南文艺出版社提出“重获文学图书出版话语权”的口号,加大对原创文学的投入力度,规划实施“大风原创出版工程”,策划了“大风原创长篇小说丛书”。历经十余年耕耘,“大风原创”已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出版精品工程和标志性的原创图书品牌。
2004年,在已有图书产品规模和出版思路的基础上,湖南文艺出版社先后提出“夯实一个基础(音乐教材),巩固一个阵地(音乐图书),打造四大优势板块(文学、文化生活、青春读物、体育图书)”和“品牌立社、特色出版”的出版理念,历史小说、传记文学成为原创文学的“压舱石”,生活休闲类图书开拓畅销市场,重点扶持音乐图书、文学文化图书品牌,加大对品牌建设和特色板块的投入力度。
2009年,湖南文艺出版社转企改制上市,此前一系列前瞻性改革举措结出硕果,影响长达十余年:音乐图书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三,奠定了“南方音乐码头”地位,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历时16年、2600万字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历代辞赋总汇》于2013年收官出版,树立了古籍整理的行业标杆。原创文学“大风系列”已出版近40种长篇小说,多部作品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截至目前,湖南文艺出版社20种图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机器》《命运》《长津湖》等5种图书先后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波斯经典文库》《张庚文录》《安塔拉传奇》等20余种图书相继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中国好书。
这是一个重新定义“好”的时代
湖南文艺出版社源起于文学出版、发展于文学出版、扎根于文学出版。作为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文学出版正处于一个好时代吗?面对这个问题,陈新文告诉记者,过去的出版业赖以生存的路径被打破,我们必须更深入地理解读者、更精准地捕捉社会情绪、更创新地运营内容价值。对于始终坚守内容品质并积极求变的出版机构,这是一个打破同质化竞争、建立新壁垒的机遇期——文学出版正处于一个“重新定义‘好’的时代”。
“文学类图书市场占比确实在萎缩,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价值的降低,而是文学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学内容正从纸质图书向短视频、有声书、播客等多元形态扩散。同样,渠道碎片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书店渠道占比下降,但抖音图书直播、小红书种草、微信读书等新渠道正在崛起。渠道的细分化要求我们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投放’。”陈新文如是说。在此背景下,湖南文艺出版社坚持从“流量叙事”回归“经典叙事”,拒绝陷入短平快的流量竞赛,坚守文学出版最根本的使命:为时代筛选和留存具有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本。湖南文艺出版社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发掘、打磨、推广那些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始终致力于出版那些反映时代脉搏,超越时代、触及人性根本的严肃文学作品,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
“文学出版的未来,在于相信文学无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在于深度服务好真正需要它的读者;在于让文学以更丰富、更现代的方式融入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大众出版机构的出路,在于完成从‘图书生产商、批发商’到‘文学价值创造者与生活方式提供者’的身份转变。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陈新文道。
不惑之年的“第三次创业”
步入不惑之年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已然拉开“第三次创业”的序幕。
站在40周年的重要关口,此时的湖南文艺出版社正面临市场重塑的巨大挑战。针对当前文学出版市场整体承压、消费习惯变迁、价格体系崩塌的现状,陈新文认为,当前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处于从“规模”转向“质量”、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构建”、从“图书销售”转向“IP运营”、从“辅助工具”转向“核心引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折点。过去,湖南文艺出版社追求的是“多出书、出大书”,现在更注重“出好书、出精品”,不再盲目追求品种数量,而是聚焦原创文学、音乐图书、教材教辅三大核心板块,特别是原创领域,力求每一本书都能成为精品力作。
202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建社40周年,也是《芙蓉》杂志创刊45年。《芙蓉》杂志作为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创文学出版的源头活水,为社里构建了庞大的作家、作品资源库,积累了40后至00后4000余名作家资源,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完整作家梯队;大型文学活动“原创之春”“芙蓉文学双年榜”也在近年不断探索原创文学前沿,引领文学创作方向。《芙蓉》杂志作为湖南文学的重要阵地,为湖南文艺出版社供给了大量文学“养分”。同时,湖南文艺出版社还将在品牌化建设方面重点打造灯塔、有鹿、方外三个图书品牌,探索出系统化、生态化的出版模式,使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原创文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谷子经济”的兴起是文学价值在新消费场景中的另一种体现。陈新文认为:“读者不是消失了,而是改变了。Z世代读者对文学的需求没有减少,但获取方式、阅读场景、互动期待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不再完整阅读一本纸质小说,但会为喜欢的IP购买周边、参与线下活动、在社交媒体分享感悟。”注重IP的多维度价值开发,注重IP转化,探索“谷子经济”,同样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第三次创业”的重要布局,从“聚焦书”转变到“聚焦人”,使内容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
过去几年,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年销售规模近5亿码洋,营业收入近3亿元,在全国一般图书零售市场下行背景下仍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一年一度的“原创之春”发布会也已成为中国原创文学图书极具影响力的发布平台和原创作品阅读的“风向标”;《亲爱的人们》等原创好书荣获年度中国好书等多项国家大奖,《延安文艺年表》《中国指挥发展艺术史》等图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面向未来,湖南文艺出版社将以“第三次创业”为号角,坚守文学音乐双核,强化品牌出版引领力,深化“数字+”战略,打造“书刊网端”融合生态,从“出版机构”转型为“文化服务集成商”。
出版行业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湖南文艺出版社选择在四十不惑之年再创业,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