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详情

书评丨真实的人生,在科举考试之外

来源:红网作者:李郦编辑:杨雁霞2025-10-09 16:35:31

微信图片_20251009153345.jpg

《我在古代当考生》,陆蓓容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

文/李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每一次从高三到高一任教,我都在心里有一个短剧的幻想:重生之我在高一教语文。那些在过去三年觉得遗憾的事情,真的可以在重新开始的高一弥补缺憾,逆天改命吗?

然后我就遇到了这本书:《我在古代当考生》,你可以说他是穿越,也可以说他是沉浸式体验。我也不由会问问自己,如果我穿越到古代当考生,还可以像现在那么幸运吗?

书,正如大家所见,九月被我带在书包里背来背去,在通勤路上已经被翻卷边了。在细碎的车站站点之间,我都会把这本书翻出来,看上一段。这本书会吸引我,自然是因为我身上兼具曾经的考生、现在的老师、家长的诸多身份,更是因为我也在思考,在考试这件事情上,我们的孩子今天的路到底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了?那么我们不妨回到历史现场,去看看古代学子们的考学之路。

图片1.png

《我在古代当考生》目录。

从目录上看,图片右边的部分偏知识和事实,左边的部分则负责趣味和关怀。但是我们必须从右边开始,才能更深入地进去左边部分的世界。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可能是很熟悉科举考试了,因为我的专业对象,都是科举的得意者和失意者,当然后者是绝大多数。有太多关于一个作者在科举道路上举步维艰最终放弃的故事了,还有一些也散落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

科举是普通人的龙门,还有一些人也要通过干谒的作品来自我推销。而每到一个风景名胜,那些和功名有关的牌楼匾额,也会留下后世人的艳羡目光和对子女的未来期许的合影照片。所以既然是摆脱不了的命运,最好还是看一看。

这本书对科举的呈现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通过将笔记掌故白话化,避免了掉书袋的危险;另一个则是结合作者自身专业特点,从书画作品中寻找到科举、私塾生活有关的画面,将古代学习者的生活状态真切地展现在现代人面前。

科举本身也是一场升级打怪的RPG游戏,关关难过关关过,走过独木桥才能成为“人生赢家”,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雄竞”了,因为女性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从资格上来说,女性是先天被剥夺考试资格的,这不由让人慨叹,时代本身的路即使竞争再激烈,性别权力的路其实是越走越宽的。

而至于学了些什么,其实也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已经是考生了,就是类似高三临门一脚,问的是结果,能不能把前面的所学,应对着考题的要求,以一种合适的方法切题地呈现出来罢了。当然考试范围的四十三万字,那是实打实要背诵下来的。虽然也有私塾先生受家主所托,去教育他那些不成器的孩子,但是只要看看《红楼梦》里乌烟瘴气的学堂,毕竟比不得现代教育多学科立体育人给一个孩子的助力和影响。

至于说古代和现在,在“拼爹”这件事情上,到底谁更胜一筹?我也只能说是古今若合一契。古今的“爹”其实都是钞能力和赛道的代名词。有的人出生在罗马,有的人出身是骡马。但即使出生在罗马,也只是比骡马早知道游戏规则,少走弯路,应考的时候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身体好的时候,爹就严格鞭策,生病了才能得到一点款款温情。普天下的爹,果然都是在“你为啥不能再用功一点”和“我的儿子只要身体好”之间反复横跳。但是在“拼爹”的故事里,我们的确也看到了鲜活的父辈,作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如何在家族中挑选以后可以光耀门楣的后来者,然后将经验代代相传。

接下来来说科举的故事里最让我喜欢的部分:考试的副产品——旅行。从前慢,书中会写到那些赶考的考生一路进京就是一路游玩。从书斋中出来,虽然背负着家中长辈的期望,但是看到花花世界,总归还是欣喜万分。读万卷书,现在正好行万里路。虽说游子为客,但是新鲜的眼光下,赶考的压力和客居的愁绪都会被冲淡。就像现在高三的学生,去北京参加强基面试笔试一样,不管是否选上,朋友圈里的美景也是纾解压力的一部分鲜亮的色彩。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科举考试,就变成了一场有关生活的旅行,有人漏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围城一样的故事,都有一个熙熙攘攘的方向,也有一个细节丰富的过程。到达终点的虽然是少数人,但是来来往往却有人山人海的面孔。

他们中不乏有落选失败者,中途放弃者,另辟蹊径者。不是只有中了状元才有就业的机会,读书人在经历了部分的科举考试之后,就开始就业了。

中国人崇尚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敬惜字纸,尊重的都是读书,而不是考试。能在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靠的是才华加运气,但是后面的路怎么走,又像考试之前很少提及的读书生涯一样,变成了未知数。

书中拈出纪昀和钱大昕的故事,就很说明问题。

以进士递升翰林院侍读的纪昀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每天累得要死,但是因为看到了海量的过去没见过的书又变成了快乐小狗。他给钱大昕写信讲述自己的快乐,半是分享半是炫耀,毕竟只有到了那个位置,才能拥有这样的权限。但是纪昀同样羡慕钱大昕早早辞官回乡,在学问上专精融会,大有自己公务缠身,不能尽兴于学问专精的遗憾。

可以说,不管是否走到科举考试的最后阶段,人生的走向和最终状态都由自己来书写。不管在哪个时代,考试都只是敲门砖,谁也不会对自己的应试技能沾沾自喜,人人都知道真正可以让自己青史留名的东西是什么。

所以但凡是目前还在为考试所苦的年轻人们,与其去反抗那个制度,不如以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应对它,越过它,最终迎来自己的海阔天空。

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大学扩招20年来,高等教育系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高达45%的毛入学率。而清代中期,内地的秀才率是1%。上面这些数据和万里挑一的科举选拔相比,真的是容易了很多。如果眼睛只盯着清北复交,当然心意难平。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学习的时候是否尽了全力,然后再把时间往后拉,看看进入大学或者工作后是否继续保持学习的状态,可能又会觉得事在人为,日拱一卒的才是一个人人生进路的真相。

所以还是那句话,真实的人生,在科举考试之外。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对什么倾注全力,你才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考试结束了,人生才开始。如果你是高三生,在你痛苦于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时,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如果你是大学生,刚刚从激烈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又不知道人生该向何处发展,可以看看这本书。如果你是考生家长,正在焦虑对孩子使不上力气,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人生虽然不能处处所向披靡,难免也会有精疲力尽的时候,寻找到自己的赛道,突出自己的优势,然后别忘了考试以外的生活,那么我们可能会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航行的方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