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刘国瑛编辑:高芹2025-11-04 10:26:41
文/刘国瑛
我们的父亲是一位历经苦难但内心坚毅强大的善者,是一位学有专攻、桃李满天下的学者,是一位豁达知足的福者,也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智者。
父亲从心爱的大学讲坛走下来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老人家的全部生活就是读书看报。
以诗养生,乐此不疲,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的生活智慧。“一卷唐诗乐在手,不知今夕是何年”(《阳台·绝句》)“今朝泼墨灿余霞”,“古稀犹健笔生花,久历沧桑气自华”,就是父亲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晚年生活中,父亲一直在构建自己一种澄明、自在、诗意的康健人生。他在以那颗看起来永远都不会衰老的诗心,审视生命,体验生活,体悟人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父亲敏于感物、深于体情,天地家国,春花秋月,风霜雨露,自然与人世,历史与现实,个体与家国,都能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审美观照,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表述与呈现。“千里云山收笔底,万家忧乐驻心田”(《欢歌盛庆》)。
父亲所写诗,所填词,不用生词,不作僻语,不套僻典,力求明白清新,平淡素朴,但意味绵长,韵致深远。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之风。
不论是甘肃舟曲的特大灾害,还是北京奥运会中国健儿的夺金,不论是神舟五号的发射,还是嫦娥六号的登月,都能在父亲创作的诗词中得到生动的呈现。甚至在一粥一饭、行住坐卧的生活拾趣中,也能感受和体会到父亲对平凡、恬淡、安逸生活的热情与珍爱。
而这种热情与珍爱,又常常在时光易老、年岁易逝的岁月感叹和生命咏叹中加以升华。“但使天年长假我,勉思为国献鸿毛”(《牛年新春试笔》)“一年好景须珍惜,敢借寿高卸战袍”(《秋兴》)“最爱夕阳无限好,黄昏尚有彩霞无”(《九五初度》)“寿虽耊耄心犹壮,愿把余辉洒满天”(《欢庆湘潭市民盟成立六十周年》)。
这种“笑对人生不老松”(《有感而发》)的情怀与诗意,正是父亲历尽人间沧桑仍壮心不已的积极人生态度的写照,也是父亲达观豁达、虚怀若谷,对生活、对生命的礼赞。
唐代诗人王维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但父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他看来,渐渐老去的是年龄,但不老的是自己的心。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优雅的风骨犹存,正如春华秋实,四季轮回,各有风采。人,纵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只要心灵不起皱纹,就能提升生命的宽度与厚度。衰老,是自然规律,生死,谁都无法回避,不老,是一种能力,一种心理能力。
父亲是想要让自己优雅地、慢慢地、精致地、诗意地、康健地老去。
因此,他的文章、他的诗词,他的楹联,总是关切着自己所处的时代,总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于其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时代涛声的有力激荡,吟听到历史深处的隆隆回声,还能感知岁月悠悠、风雨蹉跎的无奈,和英雄天地间,千秋尚凛然的悲怆。
无论是咏物寄意,还是高唱养生,不论是咏史怀古,还是新风礼赞,无论是感事抒怀,还是江山揽胜,都能表现出父亲的真性情、真情怀。青山夕照的晚霞溢彩之美,联园走笔、文海拾贝的诗意词韵之美,都能体现出父亲的家国情怀。“览胜观沧海,舒怀听乐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父亲诗意人生的风轻云淡,来自自己内心真正的安宁,来自内心那简单、朴素与纯然。
诗意盎然,源自父亲心中的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囿于平仄、对仗、押韵等格律要求和限制,现代人用旧体诗词表现当代生活和思想情感,着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父亲作诗填词,常常搜肠刮肚,茶饭不思,反复推敲,在格律的约束之下,力求达到旧体诗词的韵味、节奏和意境。每每有了新作,就分享给家人,让我们品鉴、欣赏。每当我从美学、从文艺学和诗学等专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父亲的神情又是那样的认真与专注。“搜索枯肠心自甜”(《八八抒怀》)“缀玉联珠常入梦”(《欢歌盛庆余年》)“长执着,始终不渝,笔耕不辍”(《忆秦娥·九四初度》)就是父亲创作的真实写照。
用意境高远,韵律优美评价父亲的诗词,难免有溢美之嫌,但这些呕心沥血的创作,的确能反映出父亲那种对生命、对生活的礼赞与热爱,也是父亲活到老、学习到老的生动写照。
老人家还多次参加全国、全省诗词创作比赛,并多次获得一等奖、优秀奖等多种奖项,许多佳作分别刊登入选《辉煌六十年·中国诗词联大典》、《湖南诗词》、广东诗词学会的《诗词报》、《当代艺术家诗词联作品精选集》、《逸兴集》、《湘潭楹联》等报刊。作为湖南诗词协会的老会员,还被聘为中国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曾授予“华文诗词艺术家”“爱国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1989年,获民盟湖南省委“培养英力四十载,满园桃李向阳开”荣誉奖。
在生前所有奖项和荣誉中,父亲自己最满意、最得意的是,第六届全国健康老人称号。
为了弘扬我国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宣传党的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反映湖南全省老年人的健康幸福生活,湖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等六家机构,按照“年龄在85岁以上、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工作能力、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思想品行好、家庭和睦”的评选条件,经过全省各市、州、省直机关、省军区、省军安办、省水利系统、省教育系统、铁路系统等22个机构组织的评选,共评选出湖南省第六届健康老人85名,并将其中的佼佼者选送到全国,参加全国第六届健康老人的评选。父亲就是其中的20位之一。
全国健康老人的评选标准,是根据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参照国际卫生组织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老年人健康标准。一共十条,即,1.无病痛症状和不适;2.经现代医学检查身体各器官功能在正常范围,无疾病;3.无影响生理功能的明显畸型;4.体重在正常范围;5.矫正视力可看书报,五米以内可听日常讲话声音;6.能从事室内外轻体力劳动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7.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8.情绪乐观,无自悲、孤独、抑郁和忧郁感;9.家庭和睦、生活满意;10. 适应社会、遵守公德、保持一定社交,为社会或家庭继续做工作。
父亲最满意的,是这个荣誉。
父亲晚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生活安排得很丰富、很充实。九十多岁高龄的耄耋老人,经常以“赢牛已觉春耕晚,不用加鞭自奋蹄”诗句自勉,还在不断地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他是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更有意义。
父亲曾经告诉我们,要抱着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对待新事物,你可以保持怀疑,但不要盲目拒绝。新事物的好与坏,有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你拒绝新事物,好像屏蔽了许多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但也与机会、与成长、与希望失之交臂。他甚至打比方,再好的良驹,也比不上汽车,珠算再快,也比不上计算机。
在他看来,时代的进步,就像奔流不息的长河。如果你待在原地,就算没有退步,就已经被长河远远地抛在身后。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父亲70岁时,参加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75岁正式走下讲坛,仍退而不休,从事专职律师工作多年,89岁时,出版《八八诗翁话养生》专著,90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从学习使用鼠标、键盘开始,父亲掌握了如何浏览网上信息,如何搜索、保存、下载自己喜欢的歌曲和戏曲,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甚至自己申请MSN帐号,与远在美国的孙子上网聊天。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们还见到了老人家2010年10月上网买基金的情况。记录本上记录有“博时”“银华”的净值、参考市值、盈亏等数据。
父亲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老人家常年坚持上老年大学,去世的前10天,还托人缴纳老年大学2014年上、下两个学期的学费。临终的前两天,还在用生命中几近枯竭的气力,坚持看书,与诗友谈论诗文。
如果把青年期比喻为人生的春天,那么老年期就是人生的秋天。春天固然充满生机,秋天却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老年人虽然失去了春天的艳丽,却拥有金秋的丰盈。
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年之美,在某种意义上看,比青春靓丽的年轻之美更具深沉而睿智的品位。
人生就是一部大书,翻开是故事,合上是回忆。
我们的父亲母亲,就是一部历史卷轴。他们的足迹,就是一行行诗;他们的生活历程,就是一幅幅画;他们饱尝的酸甜苦辣,就是一支支歌;他们经历的风霜雨雪,就是一篇篇宏文。
作者介绍
刘国瑛,文学硕士,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从事过工人、教师、图书编辑、新闻记者、出版行政管理、传媒集团运营管理等工作。一直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几件好事、写点好东西,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曾受聘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9次获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全国及省、部级新闻奖,曾被省政府记二等功一次。已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当代阅读面面观》《感悟美国》《新闻传媒——制衡美国的第四权力?》《美国出版研究》。《心态与诗歌创作--大历十才子研究》被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2月编入《青年学者丛书》出版。另外,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内地及港澳台报刊上,发表有关文学研究、新闻出版论文、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游记、书评等作品5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