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家书屋杂志作者:编辑:杨雁霞2025-09-12 15:25:51
在湖南常德石门县澧水河畔,一位79岁的老人,一辆骑了30年的“永久牌”自行车,和一座中国民间最大的公益图书馆——这三者之间,竟藏着一个真实故事。
她叫杨春娥,乡邻口中的“杨妈”。每天清晨五点,她骑车载着洁白的布包穿过薄雾,包里装的是工地清单、零工账本,甚至还有裹着半块没吃完的玉米馒头。看上去,她只是一位寻常的农村老人。可就是她,用“愚公移山”精神带领一家人筑起了一座“中国民间最大的公益图书馆”——逸迩阁书院。
当她踩车穿过晨雾,没人能想到,这个普通的老太太,竟是逸迩阁书院“基建老班长”,是石门县中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教育中心(逸迩知行园)永不迟到的“定海神针”。
“咱所有的积蓄,都给娃们建书院”
1964年寒冬,17岁的杨春娥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击。穿着红嫁衣刚跨进高家门槛,“四清工作队”便闯进来掀被褥、收嫁妆,最后扔下一把油布伞:“这是给‘地富反坏右’子女的警告。”
她死死攥着伞柄,指节发白,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硬是没掉一滴。在那个成分压人的年代,她早早明白眼泪换不来粮食,唯有咬牙硬扛。犁田插秧、薅草施肥……她样样不输男人;嫁人后出集体工,她总是星斗未落就出工,月挂中天才归来。分田到户后,丈夫外出跑生意,五亩棉田全由她一人操持。年底,她竟种出了全县的“奖励”。问起窍门,她笑着擦汗道:“无非就是多拔几棵草,多浇几瓢水,没什么了不起的!”
1982年一个冬夜,她遭遇了第二次重击。驮着百余斤猪鬃爬山路时,被对面冲来的牛车撞翻。左手小指钻心地疼,她先摸索检查猪鬃是否淋湿——那可是学费钱啊!
到家后她才发现小指早已折断,她扯块粗布条一缠,连喊疼的力气都没有了,倚墙昏昏睡去。如今,那根弯曲的小指成为了她的“功勋章”,苦没白吃,是它们让我活得更硬气!
步入逸迩阁书院,很多人都会问:建这么大规模的图书馆,投资不少吧,钱从哪里来?答案就藏在杨妈一家的故事里:杨春娥夫妇和亲家易先富都是石门县普通农民,改革开放后,他们靠着收猪鬃、做买卖、办混凝土搅拌站,用勤劳的双手攒下家业,成为了石门县最早一批万元户,远近闻名。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他们这一辈读书不多,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始终坚守“崇文重教”的家风。看到儿子高金平从小爱书、藏书,两家人不仅没有反对,而是全力支持。这份支持,在关键时刻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既是邻居又是亲家的易先富在看到女婿为藏书倾尽心血后,当即拍板拿出500万元定制全套红木书架;2004年,丈夫高德宝临终前将全部积蓄交到杨春娥手中:“咱所有的积蓄,都给娃们建书院!”
“中国民间最大的公益书院”诞生
2017年,逸迩阁书院动工兴建。72岁的杨春娥一拍胸脯:“交给我!我修过四次屋,啥套路都熟!”她骑着“永久牌”自行车,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赶到工地。听说升降机操作员月薪要4500元,她摆摆手:“我学!省下来的钱能给娃们多买几本书!”
2018年7月的一个雷雨夜,凌晨一点暴雨骤至,她从床上惊起:“刚浇的水泥地要坏!”她披上旧雨衣冲进雨幕,用嘴咬住手电,双手死死压住薄膜边缘。浑身湿透、冷得发抖的她却笑着说:“不亏,娃们的书院算是保住了!”
正是在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高金平夫妇才能将家族收藏的50万册藏书全部捐出,建成这座投资达6000万元的“中国民间最大的公益书院”。书院外观古朴,内在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可接待千余名来宾。逸迩阁书院已成为石门县乃至常德市的一张“新名片”。
逸迩阁书院的建成不是终点。2025年初,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书院启动东扩工程——打造石门县中小学生劳动与综合实践教育中心(逸迩知行园)。目前,中心虽已挂牌,但个别附属工程仍在收尾。这些日子以来,年近八旬的“杨妈”依旧是工地上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有了新工地,“杨妈”每天的步数都在三万步以上。脚底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歇歇,需要动的时候又骑上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杨妈在场,我们心里就踏实。”施工队长感慨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我们都佩服得很!”
“多好,娃们有书读,有地方学本事呢!”
去年暮春的一个周末,高金平夫妇从常德回老家,晚上快十一点了,见杨妈屋里还亮着灯。推门进去,只见屋里屋外挂满了半干的青菜头,簸箕里装满了萝卜干,79岁的母亲还在灯下忙碌着……
高金平又心疼又好笑:“杨妈啊,你怎么还在忙呢?邻居们还以为你儿子媳妇不孝呢!这么大年纪了,要早点休息,不能太劳累了。”杨妈却抬起头,笑呵呵地说:“农村哪个老妈子睡这么早?这些事又不费什么力气,干得动就要干的!”
这一刻,儿子明白了,母亲不是闲不住,而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个家,守护着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勤劳与付出。
2005年起,杨妈持续资助一名临澧县贫困学生小庞,每学期2000元,直至他大学毕业。2020年,邻村10多户低洼区村民遇到了洪灾,她不仅为每户送去慰问金,还亲自送去自家腌制的腊肉。邻居王婶动情地说:“杨妈心眼特别好,见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有人问杨妈,亲手修建了这么大的书院,为何偏偏选择住在仅有8平方米的小屋里?杨妈笑着回应:“这并非无奈,只是个人选择而已。”她觉得,节省一分钱,都能为书楼多砌一块砖,让工人的工资能提前一日结算。
今年7月底,她就分三次拿出了积攒多年的积蓄,为赶工期打零工的几十批工人及时结清了工资。工人李建国接过钱时热泪盈眶:“杨妈,这可是您的养老钱啊!”她只是淡淡一笑:“我的钱放在这里也是放着,你们起早贪黑不容易,不能让你们着急为难。”
问及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杨春娥笑纹舒展:“儿媳他们年纪大了,没有以前那么忙,回家的时候多了起来,特别是平子给我准备的早餐——一碗原味米粉,不加油盐,就点我自个腌的酸豆梗,那是没得说。”
是啊,儿媳回家的陪伴不仅是最好的礼物,还有这碗特殊的米粉,更承载着母子间多年的默契。因为只要有时间,金平都会叮嘱摊主:“给我妈煮碗粉,不放油盐,记得煮软和些。”一次,金平出差,归来首句便问:“妈,这几天米粉味道还合适吗?”她笑着回答:“合适,就是没你递来的热乎儿!”
夕阳西下,杨春娥拄拐而立,环顾四周面貌一新的知行园,眺望起一公里外逸迩阁书院的灯火轻声笑语道:“瞧,多好,娃们有书读,还有地方学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