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作者:任晔 曾 小颖 李丹编辑:高芹2025-04-23 19:22:41
“读行侠”朱彦军在现场分享阅读感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曾小颖 李丹 山西太原报道
不论是曾经的农民工“朱师傅”,还是如今推广乡村阅读的“朱老师”,朱彦军始终认为,“读书是世界第一等好事”。
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故事会在太原举行。这场田野故事会上,“读行侠”朱彦军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言。
52岁的朱彦军来自甘肃静宁黄土高坡的小山村,曾是一名农民工。他从小酷爱诗歌,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在三十多年的打工路上从未停止过对阅读与诗歌的喜爱。每当闲暇时,工友们刷手机、聊天、打牌,他却抱着书本读诗。
2022年,爱好诗词的朱彦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诗词大会。靠着长期阅读的深厚积累,朱彦军最终获得全国亚军。
从“朱师傅”到“朱老师”,从西北小山村到城市工地,再到登上以诗会友的大舞台。朱彦军逆袭的背后,是30余年不变的热爱和坚持。
20世纪90年代初的静宁农村,人们的生活就像周围的黄土高原一样贫瘠。初中毕业后,朱彦军不得不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一条外出谋生路。
打工路上充满各种艰辛,朱彦军对阅读的热情却从未消减。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打工,都会第一时间找到书店。下雨天,工地不干活儿,他便一大早赶去书店,静静地看一整天书。
“去书店的时候,我会带上笔和一个小笔记本,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朱彦军相信,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白天干一天活儿累了,晚上躺在床上翻开书,读一首喜欢的诗词,跟随作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心情就像宋词所写的‘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书读得再多,能当饭吃、当钱花吗?”“农民工读书有啥用,你还不是天天在搬砖头和水泥吗?”打工的那些年,经常有人这样问朱彦军,他总是一笑而过。“我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富足的。”
也因如此,《2023中国诗词大会》决赛播出后,朱彦军的故事给他带来不小流量,但他看得很淡,让他最欣喜的还是家乡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诗词热。这两年,他做得最多的就是走进城乡中小学校分享自己三十多年坚持阅读和背诵诗词的故事。“我要用我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人不但要有梦想,而且一定要敢于追梦。”
与此同时,为推动全民阅读理念在基层扎根,朱彦军近两年间还先后受邀到兰州、平凉、敦煌、积石山等地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分享读书经验,推广阅读。截至目前,他已参加各类全民阅读活动、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近百场,现场参与者超10万人次。此外,他的家乡静宁县在全县建成了12个以朱彦军名字命名的书屋。
“这些书屋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引导人们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朱彦军说,自己现在成了“朱老师”,就有更多机会向更多人推广阅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5年1月21日报道《“读行侠”回家乡,当上阅读推广人》,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