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详情

看曾国藩如何打造超级团队?他的用人之道至今受用!

来源:岳麓书社作者:林乾编辑:杨雁霞2025-10-29 16:52:45

本文摘自《知人之明》,原标题为《人才分三等,用人三步骤》,作者林乾。

△《知人之明》,岳麓书社出版

曾国藩首先依人的才能高低,把人才分为三等。第一等人才,几十年才会一遇,很少有,因此可遇而不可求。这种人才属于受之于先天,成之于后来,集几代积累于一身。人的资质,后天能够开发一部分或大部分,但是不能够完全开发。按他的“运气口袋”说法,更多的人属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他说,这两种人才是可以找到而储存起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磨炼,能够成为第一等人才。他强调才干是历练出来的,也就是说,凡是真正有才能的人,都要经过磨砺、磨炼、磨难,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他还以人的资质来划分,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得之于天授者,一种是得之于人事者。前者是自然型,类似生而知之,先天禀赋好,后者是靠历练而成长。他说,自己属于后者。从人才类型来分,他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型人才,另一类是很有名望,兼有一定智谋的人才。

又据湘潭大学梁贵超的《曾国藩人才思想研究》,曾国藩属下有十类人才:

1.清节家:德行厚重,仪容端庄,未用时已引人注目,未显达时人乐于举荐他。

2.法家:以制度为本,先苦后甜,成功后显效果。

3.术家:聪明多思,深藏不露,计谋成功后显现才华,达于精妙。

4.国体栋梁之才:德足以整肃社会风气,法制足以匡正天下,权术足以制定国策。

5.大臣或地方官之才:三才不纯备,德为一方表率,法可治一方,权术足以处理一般之事。

6.智意之士:善于揣度,治道以顺为尚,未发达时易为人容纳,已成功时为宠爱者所推许。

7.藏否之才:褒贬善恶,明辨是非,未成功时为人所识,显达后为人称道。

8.伎俩之才:有专门知识,能以事功显,未成功时为人惊异,已成功时被委以重任。

9.文儒之才:文章写得好,可以传道授业,口才舌辩。

10.饶雄之才:胆力卓绝,才略过人。

曾国藩对人才划分标准及其特点的概括,显然参考了明代大儒吕坤的三分法。即第一等人才“深沉厚重”,第二等人才“磊落豪雄”,第三等人才“聪明才辩”。通过具体而重要的事情,可以看出是哪一等人才。即碰到大事、难事时,看他的担当;遇到逆境、顺境时,看他的胸襟;临喜、临怒的时候,看他的涵养;群行、群止的时候,看他的见识。

曾国藩还提出,当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时候,即使台面狭小,也会出现手下几个人才同时“应运而生”的情况。在得到几个人才之后,人才的性情又各有不同,兴趣、志向又有远近之分,才识有了,又需要济之以福泽。

在曾国藩的班底里,真正有才华、有才能的人,曾国藩认为李鸿章算一个。但李鸿章的弱点是缺乏磨炼,耐力不足。因而在曾国藩的眼里,李鸿章虽然开始不是第一流人才,但经过磨炼,是能够成为第一流人才的。他在评价李鸿章兄弟时说:李筱荃(瀚章)血性不如他的弟弟李鸿章,但做事沉稳要超过李鸿章。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剿捻”后,他指出李鸿章缺乏耐力,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往往吃亏。他还看出,新上任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可能会不买李鸿章的账,为此写信嘱咐李要处处忍让。当时李鸿章想把捻军聚拢到胶莱河以东,一举歼灭,但捻军很快识破了李鸿章的用意,率军突破防守最薄弱的东军王心安部防区。而王心安又是两个月前东捻军突破戴庙运河防线冲到胶东的责任人。消息传来,李鸿章十分恼怒,上奏要将王心安军前正法,并连带责怪王的上司丁宝桢“予智自雄,慢师轻敌”。丁宝桢也不甘示弱,向清廷上奏声明失事的海滩地段应该由巡防的鼎军(李鸿章部下潘鼎新的军队)骑兵负责,王心安纵有过失,罪不至死。双方一时打起笔墨官司,清廷只好各打五十大板,李鸿章、潘鼎新交部议处,丁宝桢摘去顶戴、革职留任,王心安免于一死,戴罪留营效力。

据方宗诚的观察,曾国藩在正式任用人才前,总要测试、考察人才。一般的做法是,每当有人才来投效,他先给少量薪资让对方安定下来,然后亲自接见,一一观察。有胆气血性的领兵打仗,胆小谨慎的筹办粮饷,文学优长的办理文案,讲求性理的采访忠义,学问渊博的校勘书籍。

曾国藩用人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带在身边。像营务处、秘书处的人,他每天与他们谈话,锻炼他们,自己言传身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就到第二个步骤——到地方领军,任分统,任中层或下层。从这时开始,如果经受住了考验,有实实在在的政绩,就能够进入第三个步骤——正式被任命一个更高的职位,独当一面。曾国藩大多用这三个步骤来使用人才。

李榕就是曾国藩家信中经常提及的李申夫,他是四川人,道光二十六年中举时,曾国藩是四川乡试考官,因而两人也可以说有师生之谊。后来李榕考中进士,在礼部任职。1859年,曾国藩将他奏调来,办理营务处。他与李榕谈话很多,也很器重李。历练一段时间后,准备派他出外独领一军。不久听到李犯了文人自矜的毛病,于是写信嘱咐说:

外间或言阁下好笼罩人,己所不知者,以言餂人使言之,人言未毕,则又以己意承接而引申之,好以聪明绌人而不以至诚待人云云。国藩久闻此语,未便遽进箴规,今既受统领重任,务祈绌己之聪明,贬己之智术,凡军中大小事件,殷殷请教于朱云崖,处处出于至诚,则人皆感悦而告之以善矣。鄙浅之见,伏希采纳。

图书信息

《知人之明》

林乾 著

978-7-5538-2232-7

78.00元

内容简介

人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晚清时期,曾国藩以书生带兵,成就了一番事业。网罗天下英才的能力与知人善任的智慧,无疑是曾国藩建立功业的重要因素。本书梳理了相关历史文献,剖析了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如何培育人才,如何带好团队,以及如何处理同僚关系等问题。同时,本书对比了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在识人用人上的差异,从而使得曾氏的理念方法更加突出。作为一部读史启智作品,本书对于现今的职场人士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林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著有《传统中国的权与法》《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治官与治民:清代律例法研究》《清代法律与清代政治》《雍正十三年》《柄国宰相张居正:权力之变与改革人生》《嘉靖帝:丹鼎青烟里的王朝乱象》《曾国藩大传》《治家有道》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