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艺术 > 详情

蔡皋经典中国绘本原创偶剧《宝儿》惊艳国际舞台!与此同时,蔡皋又一封神之作再版

来源:小博集作者:编辑:杨雁霞2025-10-24 16:32:43

近日,源于小博集蔡皋经典中国绘本系列,由深圳市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布洲国际艺术节联合出品的装置交互创意偶剧——《宝儿》,在保加利亚金海豚国际木偶艺术节圆满完成国际首演。

这部改编自绘本大师蔡皋经典之作的偶剧,以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主题,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并斩获国内众多大奖,也荣获本届艺术节最佳文化创新奖。

《宝儿》获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表演奖杯;获北京影偶艺术周荣誉证书

《宝儿》获2025保加利亚金海豚国际木偶艺术节最佳文化创新奖

早在1993年,这部偶剧的绘本原作《宝儿》(原《荒园狐精》),就斩获了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金苹果”奖,这是中国绘本首次获得如此重量级的国际奖项。

作品改编自蒲松龄《聊斋》,用时20天完成。画面以黑、灰为底色;与此同时,主角宝儿选用最鲜艳的红色和绿色,并以宝石蓝为点缀,两相对比,衬托出宝儿作为孩童的鲜活和智慧。

蔡皋是中国宝藏绘本画家,国内首位“金苹果奖”得主,并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特别贡献奖、卓越大师·中国、2024年国际安徒生奖短名单插画家等众多国际殊荣。

蔡皋老师的绘本之所以能够得到国内外读者的诸多认可与喜爱,与其吸收民间艺术养分,独具鲜明个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其中深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不可分隔。

这种独特的美学特质在近期新版上市的《晒龙袍的六月六》中,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封神之作再版!藏着民族记忆的英雄史诗

《晒龙袍的六月六》取材自土家族口耳相传的英雄传奇故事。

传说,覃(qín)垕(hòu)出生时身披3条金龙,遭暴君忌惮,不但父母双亡,乡亲们也沦为人质,为了拯救无辜之人,阿垕自愿被捕,慷慨赴难,而后天生异象,吓得皇帝立刻祈求上天的原谅,承诺厚葬覃垕并在每年六月六祭奠他。

土家族人将覃垕血染的龙袍洗净晒干,留下来作纪念。此后每年的六月六这天,土家人都会晒龙袍、洗衣物、舞龙击鼓,来纪念英雄覃(qín)垕(hòu)。

《晒龙袍的六月六》首创于1989年,是蔡皋早期确立个人艺术风格的代表作,时隔30多年,蔡皋老师从文本叙事到画面呈现进行了全方位打磨,力求在保留经典内核的同时,契合当代儿童的阅读需求。

打开环衬页的瞬间,湘西村寨的晨雾仿佛顺着暖黄色的笔触漫出纸页;进入故事,土黄色的吊脚楼,山间奔跑的男孩儿,三条金龙纹路正隐隐发光。

中国当代艺术大师黄永玉在读完手稿之后,题词盛赞:“画得真好啊!湖南有福了!”

这就是蔡皋在《晒龙袍的六月六》里为我们铺开的文化长卷,时隔多年再读,依然能被其中的力量与温度深深震撼。

从大胆色彩中读隐形叙事

若说中国绘本界有谁能把色彩变成“隐形叙事者”,蔡皋绝对是其中翘楚。在这本讲述土家族英雄覃垕悲壮牺牲的故事,蔡皋没有选择刻意弱化悲剧色彩,而是以色彩为情感载体,让读者直观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

绘本开篇描绘覃垕降生的场景,她运用暖黄色调铺陈湘西村寨的晨雾。雾霭之后,是大面积的黑色色块,和大树涂鸦,巨大的红球从天而降,投入赭石色框架与土黄色墙体组成的小木屋。

林间墨绿色点缀,整幅画面相映成趣,既呼应了 "满屋异香" 的神奇设定,又奠定了乡土叙事的温情基调。

当官兵以全部村民为人质围剿阿垕时,画面整体转入青灰主调,冷硬的笔触勾勒出一座座乌压压的大山,占了足足一整页!暴君的压迫感可见一斑。当刀光剑影指向无辜村民,军帐之下,阿垕挺身而出。

而在覃垕牺牲的瞬间,整个大跨页的黑色基底,对读者的感官造成强烈冲击。浓黑的乌云占据画面主体,三条龙纹拔地而起。角落留存的一抹暗红,既象征着英雄的鲜血,也暗示着天地同悲的肃穆。

阿垕的故事,是英雄的悲剧故事,但就像大多数民间故事一样,并没有过度的哀伤。他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他武艺不如人,不是他弱小,而是他内心的善良与强大: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不忍父老乡亲代自己受难,交出了自己。

他被行刑时三条金龙的升空,可以说是他抗争意识、平等意识的升华。

民间艺术与图像叙事融合的大胆探索

蔡皋老师在整本书中多次采用了“异时同构”的叙事手法,将不在同一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或状态集中在同一幅画面中,这在中国民间绘画和传统绘画中很常见,放在《晒龙袍的六月六》中也显得很自然。

比如,小覃垕光着身子跑出屋外,后面跟着乐呵呵的爸爸,画面右边就是阿垕在山泉里欢快洗澡的正面特写了;而在后面躲在石洞里的娃娃,跳进围兜变成的瀑布,跳出来就成了“高大威武的青年”,这一连串的事件也在同一画面中自然呈现。

在画面叙事与人物塑造方面,蔡皋对传统绘画手法既有汲取也有发挥。在画面元素的疏密关系上,她可以让许多元素密集地聚在一起,同时又疏朗地展开其他元素,纯粹为了讲故事的需要。

比如阿垕带领土家青年与官兵大战的场景,对开页左侧是密集的战斗场面,右侧却是从山上抛下的那条大鲤鱼。山下是疏疏落落的帐篷,还有画得很小的、看呆了的官兵,这就凸显了大鲤鱼带来的心理冲击。

而在画面元素的大小对比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覃垕一手拎水牛、一手抓巨石的场景,天生神力的英雄大到已经撑到了画面之外,水牛就像他手中的小猫那些官差更是小得可怜。

观赏这样的画面,儿童读者不但能完全看懂,而且也会很喜欢吧。

为什么要读蔡皋?——适合孩子的英雄叙事,藏在绘本里的文化根脉

《晒龙袍的六月六》以土家族民间传说为骨,还原了“晒龙袍”习俗的起源:生来带金龙纹路的覃垕,为救乡亲自愿赴难,天地为之变色,乡亲们为纪念他,每年六月六都将其血染的龙袍洗净晾晒,这一习俗便代代相传。

故事里藏着的,更是一幅鲜活的土家族文化图谱:吊脚楼的飞檐翘角、姑娘衣襟上的绣花、祭祀时的击鼓仪式,这些细节被细细勾勒,让孩子在阅读中自然触摸到少数民族的生活肌理。

而故事内核,覃垕“为保护族人挺身而出”的抉择,把“勇敢”与“担当”的分量,化作孩子能懂的感动——就像有读者评论道,“孩子未必全懂悲壮,但会记得那个愿意保护大家的英雄”。

史书中很少记载失败的英雄,但这些英雄却在民间世代被人纪念,这种事实是不是本身就已经很动人?

这些英雄或许是天生的勇士,但更多的是挺身而出保护族人的普通人,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早已超越种族和文化的局限,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值得被我们所有人铭记。

这位被王林称为“中国图画书里程碑”的艺术家蔡皋,用四十余年创作证明:好的绘本能跨越年龄与文化。

她的作品走进过日本小学课本,斩获过国际大奖,更在《十三邀》播出后引发全网热议——因为她画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中国人的文化初心。

当孩子摩挲着书页上的金龙纹路,当孩子在胆怯时想起覃垕的责任感,这本绘本的意义便已达成。

现在,就把这本藏着勇敢与英雄荣光的绘本带回家吧。在翻页间,让湘西的风、英雄的暖、文化的根,都住进孩子心里。

0